2019年咬牙买下那辆标称“续航400公里”的国产纯电车时,老张以为捡了宝:一公里电费不到一毛,加速秒杀燃油车,开上路还自带环保光环。可如今刚满5年,他对着满屏故障码和缩水到200公里的续航直骂娘:“这哪是电动爹?分明是电动祖宗!”
首批新能源车主最扎心的,是续航的“跳水式”缩水。当初新车能跑300公里的车,如今开空调只能勉强撑到150公里,缩水近一半。有车主苦笑:“夏天出门得带充电宝,冬天直接变‘电动爹’——得供着开。”早期电池技术不成熟,加上快充滥用,让电池容量早早跌破80%的健康线。更坑的是,某些车企标称的“循环寿命2000次”,实际用不到800次就衰减明显——毕竟谁家车能像实验室那样恒温恒湿?
当年吹嘘“半小时快充”的充电桩,如今充同款车要多花一倍时间。有网约车司机吐槽:“以前吃顿饭能充80%,现在得搭上午睡。” 而更大的雷是换电池成本:磷酸铁锂电池换新要5-10万,三元锂更要6-12万,比车残值还高!有车主算账:“二手贩子只出3万,换电池却要8万,不如直接报废。”
二手市场对“电动爹”更残忍。5年车龄的国产电车,残值率普遍比同价位燃油车低30%-50%,车商见了直摆手:“收来也砸手里!” 买家也精明了——某二手车平台检测员透露:“现在收电车先查电池健康度,低于75%的直接拒收,谁知道哪天就趴窝?”
当然也有“天选之车”。某公司2016年买的某国产电动车,跑了20万公里后,标称80公里续航如今还能跑60-70公里,被员工戏称“老当益壮”。但这类案例少得可怜,且多归功于“佛系驾驶+慢充保养”——对多数通勤族而言,简直是奢望。
一边是车企狂吹固态电池、超长续航;另一边是早期车主沦为“技术弃子”。有专家直言:“新能源车像智能手机,买得越早坑得越惨。” 更讽刺的是,当2025年新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时,首批车主还在为换不换电池纠结——技术进步的红利,为何总让普通人买单?
真相残酷却真实:第一批电车是“敢死队”,用真金白银替行业试错。若没有他们的“踩坑”,哪有今天的电池质保8年、换电网络普及?只是这代价,不该全由车主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