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 40 年前那些在国内超受欢迎的进口车。那时候,汽车可不像现在这么普及,能见到一辆进口车,都得兴奋好一阵子呢。别说买了,要是见过其中 2 款,那都算厉害啦!
伏尔加:曾经的 “干部专车”
伏尔加,这款从苏联进口的车,在六七十年代那可是相当有名。当时,它可是副省和司局级的配车呢,在部队里,军长才有资格坐。我记得小时候,偶尔看到伏尔加在路上开过,那感觉可威风了。它的外观方方正正,很有苏联车的那种硬朗风格。
听老一辈人说,伏尔加车皮实耐用,维修也简便,配件还便宜。个别发动机配件,甚至能用吉普 212 的北内 492 发动机替代。而且,它的暖风特别给力,冬天坐里面,都不敢开大、中档热风,不然能热得出汗。在零下 30 度的低温环境下,它也能轻松发动。要是发动不起来,在底盘下点几张报纸烤一烤,就能顺利打火,是不是很神奇?
八十年代的时候,这车能私人购买了,当时价格可不便宜,一度卖到 11 万一台呢。90 年代后期,我家一亲戚买了一辆从陕西退下来的伏尔加,他说政府保养得还不错,就是油耗有点大。后来为了省油,还把化油器换成了吉普 212 的。
吉姆:豪华与地位的象征
吉姆,同样来自苏联,比伏尔加更高级,价格也更贵。它可是省部级座驾,在部队里是军区司令的标配。我小时候,只在电视上见过吉姆车,那车身特别长,看起来就特别气派。
据说吉姆车内部非常豪华,铺着厚厚的漂亮地毯,大沙发坐起来舒服极了。车身也特别结实,边角能把卡车前杠顶出凹槽,自身却不发生形变,简直像个小坦克。这款车进口量本来就少,流通到社会上的更是不多,所以很少有人见过真车。进入八十年代,吉姆的级别有所降低,副部就能坐了,那时正部都配备了三排座的国产红旗车。
华沙:独特的波兰制造
华沙,是从波兰进口的。当年有句顺口溜:“大红旗、小华沙 ,吉斯、吉姆、伏尔加”,从这句顺口溜里,就能看出华沙车的级别相对较低,一般是地厅级配车,在部队里是师长级。
华沙轿车是手换挡,脚启动,有三个前进档,四拉杆方向,球头多,所以故障也多。不过它的座椅跟沙发一样,非常舒服。它其实是前苏联高尔基汽车制造厂制造的嘎斯 420(也叫胜利)的仿制车型,波兰仿制后改叫华沙。华沙车故障较多,保有量不是很大,所以在民间不太常见。我记得在北京市人艺剧场对面有个汽车修理厂,七十年代初,那里就经常修理吉姆、华沙这些老旧车。
拉达:曾经的 “平民轿车”
拉达在苏联属于平民轿车,可在八十年代的中国,那也是稀罕物。一开始,乡镇企业老板们挺喜欢开拉达,感觉特别有暴发户的气质。在东北地区,很多人家结婚还会用拉达做婚车呢。后来,不少司机把拉达当做出租车来开,北到黑龙江,南到厦门,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桑塔纳出来之前,很多司机靠着拉达赚到了第一桶金。我还记得,当年坐拉达出租车的时候,车里空间虽然不大,但感觉特别新鲜。
拉达的车型很多,从 2101 型一直到 2107 型,排量也从 1.2 升到 1.6 升都有。国内进口量最多的是拉达 2105 型,搭载 1.3 升四缸发动机,最高时速 145 公里。它的外观最大特点就是大灯为方形设计,保险杠也由金属电镀改为塑料保险杠。
菲亚特 126P:小巧可爱的 “大头鞋”
菲亚特 126P,在八十年代那个私家车还十分稀有的年代,绝对是个亮眼的存在。它的个头特别小,长 3129mm,宽 1377mm,高 1335mm,在今天看来就是个微型车。但在当时,拥有一辆菲亚特 126P 可是令人羡慕的事,几乎是跨入万元户的一种象征,也是改革开放后轿车平民化的一个时代符号。
因为它造型呆萌,国内许多地方称呼其为 “大头鞋”“土豆”。刚到国内时,售价仅为 4000 元,后来涨到了一万左右。它搭载一款后置式风冷两缸发动机,别看它小,跑起来还挺灵活的。当年,路上要是看到一辆菲亚特 126P,孩子们都会追着看,觉得特别有意思。
40 年前的这些进口车,每一款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它们见证了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历程,也让我们对过去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回忆。怎么样,朋友们,这些车你们见过几款呢?要是有和这些车相关的故事,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哦!请动动你们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祝大家都能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