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车友群里几个老司机聊天,有人突然问:“你们买车最看重自动驾驶哪方面?” 我条件反射似的回了句:“肯定是硬件啊,激光雷达越多越靠谱!” 结果这话刚发出去,群里安静了几秒,紧接着跳出条语音 —— 是位开了五年自动驾驶车型的大哥,他笑说:“兄弟,等你开久了就知道,这事儿还真没这么简单。”
那会儿我还挺不服气。去年换车时,我专门挑了辆号称 “硬件天花板” 的车型,光激光雷达就装了三颗,芯片算力更是拉满。提车那天,我拉着朋友在环路上来回跑,只要路况允许就开启自动驾驶,得意地指着仪表盘:“看见没?这跟科幻电影里的车没啥区别!” 朋友倒是泼冷水:“你别光顾着看参数,真遇上复杂路况就知道了。”
结果没过多久,现实就给我上了一课。有次下班高峰,我照常开启自动驾驶模式,正悠哉听着歌呢,前方突然有辆电动车从绿化带缺口钻出来。按理说,以我这车的硬件配置,怎么也该及时刹车吧?可车子愣是愣了零点几秒才反应过来,吓得我赶紧踩刹车,后背都出了层冷汗。后来和技术宅朋友研究才明白,原来自动驾驶不光是硬件的事儿,算法优化、数据训练,甚至天气对传感器的影响,都得考虑进去。
就像我同事买的另一款车,硬件参数看着平平无奇,可人家在城市复杂路况的算法上下了大功夫。上次我俩一起跑市区,他那车遇到加塞、路口抢行这些情况,处理得比我还丝滑。他拍着我肩膀说:“兄弟,这就跟做菜似的,好食材还得有好厨子,硬件再牛,没成熟的算法也白搭。”
现在我算是想明白了,自动驾驶这玩意儿,硬件就像人的骨架,算法和数据才是大脑和神经。光有强壮的骨架,没有灵活的脑子,遇到突发情况照样抓瞎。而且不同车企的 “大脑” 还各有特色,有的擅长高速巡航,有的专攻城市拥堵,就跟人有不同特长一样。
最近我还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身边不少老车主都开始更关注 OTA 升级。以前我们聊车,张嘴就是 “几个激光雷达”“算力多少”,现在都问 “最近更新后变聪明了没”。上周去保养,维修师傅跟我唠嗑:“现在这自动驾驶,就像养孩子,得不断喂数据、调参数,慢慢才能长成‘优等生’。”
说真的,自动驾驶这技术发展太快,咱们普通车主也得跟着更新认知。别再只盯着硬件参数,多看看实际使用体验,听听老车主的真实反馈。说不定哪天,咱们的车真能像老司机一样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呢!
要是你也和我一样,曾经对自动驾驶有过误解,或者有啥新发现,欢迎在评论区唠唠!觉得这篇文章有点用的,就动动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愿大家都能平安顺意,出行一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