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汽车行业的口水战越演越烈,其中众所周知的几家汽车企业更是玩针对玩得不亦乐乎,不过随着6月份更多数据公布,外资车才是这场闹剧的赢家,其中猛打口水战的几家并未得到太大好处。
2025年第25周的数据显示,几家猛打口水战的汽车企业,销量增长幅度都较为有限,相反没有参与口水战的几家外资车企取得迅猛增长,丰田、大众、日产、奥迪的增长幅度都非常可观,环比增长幅度高达四成以上。
其实从这些汽车企业开始玩订单营销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家的销量缺乏信心,因此才不得不玩订单营销,毕竟订单这回事说有多少,其中可以操作的空间实在太大了,只要想就能得到他们满意的订单数据。
对于订单这回事,其实去年就已有质疑,有业界人士指出去年一些车企的订单太吓人,然而他们的订单量竟然比一年的销量还要低;后来也有车企高管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眼看着竞争对手动辄就是数万辆的订单,他们公布的数据如果低于2万辆都不好意思,也只好跟着报出可观的订单了。
今年以来,一家汽车企业的订单数更是惊人,这进一步将订单营销玩到极致,或许是这家车企的订单数实在太惊人了,他们的同行也开始积极参与吐槽这种有点夸张的订单营销,甚至可以说他们之间已开始内讧。
新造车们的这种订单营销,引发的内讧其实没有太大意义,甚至不利于他们的销售,有真心买车的车主就表示某些车企的订单量惊人,然而其中存在着黄牛,这些黄牛拿到订单之后就在二手平台上出售,而他们这些真心购买的车主却无法下单,让他们异常不满。
这种订单营销造成的另一种影响则是那些高端车主觉得他们的这种营销影响了品牌名声,促使不少高端车主选择了回归B B A这些传统豪华车品牌,这种情形与手机行业是类似的,真正的高端消费者忠诚于苹果,与他们忠诚于传统豪华车品牌B B A是类似的。
从5月份以来汽车市场的数据也可以看到,外资车的销量显著回升,消费者并不愿选择那些是非过多的品牌,而转向选择向来在国内市场较为低调的外资品牌,而曾经快速增长的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已出现增长乏力,甚至销量下降的现象。
这些汽车企业可能还没发现外资车已悄悄将刀伸向他们的脖子,丰田近期就表示将提高从产业链采购配件的价格,而它的汽车价格仍然保持在低位,这就是一方面让他们难以赚钱,另一方面则是拉拢产业链,而这些汽车企业其实比外资车更依赖产业链,随着产业链被外资车拉拢,他们的日子将会更加难过。
有外资车企之前就已放话,等着他们烧死(烧光资金倒下)再回中国市场抢市场,去年以来已有多家新造车陷入困境,如今大多数新造车仍然在亏损当中,外资车则在欧美市场攫取了丰厚利润,他们完全玩得起资金消耗战,而新造车们有多少玩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