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经营角度来看,长城和比亚迪走的是两条互不干扰的发展路线。
比亚迪早在4年前,就在DM-i技术落地的时候表示“放弃燃油车”,全面转向新能源阵营,过去几年其已经成为了“电车专业户”。
长城的技术路线,和比亚迪其实完全不同。
其不仅仅在开拓内燃机发展路线,而且越做排量越大,同时还发展柴油机,行业中的V6、V8、柴油机以及9速变速箱。
这些技术的落地,推动的商业模型,其实和比亚迪没有太多的重叠。
如果非要从市场角度来看,现阶段的长城可能只有欧拉好猫、哈弗枭龙MAX、魏牌高山等为数不多的几款车型和比亚迪有重叠。
但客观来看,这些车型都不是长城的主要盈利来源。
从理性的商业模型架构来看,长城和比亚迪这两家企业,早就不是商业竞争对手了,其中更不存在“谁胜谁负”的低级评价。
商业模型是建立在企业技术、品牌画像的基础上,延展出来的发展路径。
比亚迪之所以发展电动化,是因为其起家就是电池,长城之所以发展大排量发动机,是因为长城的起家就是皮卡、SUV,其需要内燃机。
魏建军的很多言论,其实都很有行业建议性,但很多人先入为主的将比亚迪提前代入,认为魏建军的很多言论都“似有所指”,其实这非常主观。
如果拿掉比亚迪这个标签,魏建军的建议意义不小。
比如说,前不久其指出要做好“研产销一体”的运营规划,汽车品牌要做到“在哪里销售、在哪里生产”,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型。
全球的顶级车企丰田,去年销量1100万,但在日本本土生产的丰田也只有300万左右,剩下超700万的丰田,都是海外工厂生产。大众也是,去年全球销量约900万,但大众在德国本土的生产量也只有100多万台,占比同样非常小。
手机、家电等小体积、轻质量商品,可以做到国内生产、海运运输,但汽车不行,通过海运既耗时、也耗力。
最好的方式就是“研产销一体”。
去年,国内汽车的出口量超过了500万,当时我们就说过,出口量大说明我们的中国品牌完成了初步的海外认知建设,但这只是个起点,真正成功的目标,是不依赖出口,就完成全球车企形象的转型。
这时候就需要依赖海外工厂,海外生产能力。
从这里来看,魏建军的很多策略都是针对行业发展预期规划的,不是针对比亚迪,包括但不限于其曾经提出的“我们不做隐藏式门把手”、“不做品质内卷”、“不做增程”。
比亚迪也没有增程、比亚迪的隐藏式门把手车型也不多。
严格来说,魏建军的这些言论,本质上不是针对比亚迪,而是真正在给行业提出建议,但却被很多人扭曲解读,认为其作为一家企业负责人,针锋相对比亚迪。
技术出身的魏建军,更多会执着于产品的设计,其更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所以,在其指导下,长城拥有乘用车市场中最顶级的柴油机,自主研发的V6、V8引擎品质也都不错,关键是通过电动化技术的植入,研发出来了Hi4技术。
这些都是在其指导下的技术成果,本质上来说,这些技术和比亚迪的DM-i、EV技术没有太多的竞争。毕竟,长城的发展路线是围绕着内燃机、户外进行,而比亚迪则是电动、城市拓展市场。
其实,真正和比亚迪实现市场竞争的是吉利。
星愿和海鸥、海豚的针锋相对,EM-i和DM-i的策略相同,等等这些产品、技术规划,销量暴涨的吉利其实才是比亚迪最大的对手。
魏建军更善于设计自己的商业版图,这也是其在2016年就已经提前突破100万销量的根本原因,其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坚持做自己认为好的产品。
所以,长城总能在市场最难的时候,打造出来属于自己的爆款。
从哈弗H6,到后来的长城皮卡,再到今天的坦克系列,都说明其实长城汽车不善于和别人正面对抗,其更善于开拓自己的细分市场。
退一步来看,坦克系列的成功,挖的不是比亚迪的墙角,而是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长城皮卡的走红,甚至连外资品牌对手都没有,是其自己开拓出来的商业版图。
WEY品牌建立的时候,还没有真正的中国高端品牌。
魏建军52岁那一年,长城销量突破100万,在掌握巨大商业帝国的“天命之年”,其对世界和行业的理解,远比我们想的更加透彻。
尤其是在花甲之年的当下,其更多是在给行业做建议,而不是针对比亚迪,毕竟在长城汽车过去35年的历史中,两家企业针锋相对的时间轴非常短。
真要说直接对手,奇瑞、长安、吉利和长城的商业模式重叠度,远比比亚迪高。
更多的公开言论,其实魏建军不是针对谁,而且其作为老一辈的汽车人,对这个行业表现出来自己的看法,中国汽车有更好的未来,更有不错的发展路线。
其更像是在跟自己较真,跟一些偏差的行业发展路线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