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车市继续在“内卷”与“焦虑”中极限拉扯:
一边是席卷行业的价格战,谁都无法独善其身;另一边,“爆款焦虑”催促车企不断加快推新节奏。双重压力下,“高质量增长”成为稀缺品。
但上汽集团是少有的例外,上半年以220.7万辆终端交付量位列市场第一,并实现连续六个月同比增长;新能源销量达到64.6万辆,同比增长40.2%。
在传统车企普遍销量承压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成绩显得尤为难得。
想要理解上汽增长的密码,在销量结构中不难找到答案:
自主品牌占比持续提升、新能源渗透不断加深、高端产品逐步走强,这些变化映射出了一个核心信号——上汽这些年在电动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上的深度投入,正在被市场真正认可。
就像一个苦练十年的选手终于登上领奖台,上汽的“技术赋能效应”也到了兑现的时候。
上汽赢的不只是量
上汽的这轮增长,表面看是规模扩张,但真正的动力,藏在结构变化中。
2025年上半年,上汽终端交付220.7万辆,位居行业第一。这个数字,不仅反应出市场真实的接受度,更说明上汽的竞争力正在稳步回升。尤其是自主品牌强势上攻,累计销量达130.4万辆,比重提升至63.5%,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当然,销量跃升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产品背后的技术进阶。从去年底开始,上汽围绕插混技术、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加快了产品落地和投放市场的节奏,真正让“技术力”成为了用户买单的理由。
以荣威为例,今年开始集中投放DMH超级混动车型。DMH混动系统和比亚迪DM-i一样采用单档结构,但在驱动效率和节能表现上实现了更大的突破。
在这项技术加持下,荣威D7 DMH中途不加油、不充电,可连续行驶2208公里,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荣威iMAX 8 DMH则凭借1536公里续航、4.71L/100km的超低能耗,成为20万级MPV中续航最长、油耗最低的代表。
荣威这两款主力车型,也直接带动DMH系列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29%,在20万以内的价位凸显出了技术优势,进一步撬动了混动市场的“价值洼地”,是技术破局的典型样本。
更重要的是,新技术落地不仅带动了新能源销量,也显著提升了高端产品和高品质燃油车的竞争力。双轮驱动下,销量增长不只是“增量”,更体现“提质”。
在新能源车主赛道上,上汽通用五菱持续扮演“走量主力”,仅在6月,五菱新能源销量就同比劲增73.8%;而宝骏品牌则展开了多元产品布局,主力车型宝骏云海搭载了“灵眸智驾2.0 Max”,以科技平权理念实现了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
高端市场方面,自主品牌智己L6成功跻身20万元以上中大型纯电轿车销量TOP3;合资品牌中,定位20万级的别克GL8陆尚在插混MPV细分市场另辟蹊径,上市不足两个月大定已突破2.3万辆,填补了中端家庭与商务用户的新能源空白。
而作为上汽合资体系的“压舱石”,上汽大众也打出了一套稳健有力的“组合拳”:燃油阵营中,搭载大疆车载方案的途观L、帕萨特Pro,满足了消费者对高价值燃油车的需要;新能源方面,ID.家族也在持续焕新智能座舱体验,丰富纯电产品矩阵。上汽大众这种“油电同进”的策略也被解读为“给用户选择权”,这在上半年的销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技术成果并非某一品牌的“单点突破”,而是自主与合资的“双线并进”。一边,是荣威、名爵、智己等自主品牌集中发力新能源主战场;另一边,是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系合资品牌借助智能化与电动化,稳住高价值区间。
多个品牌、多个平台、多个价位段协同发力,把销量做大、结构做优,这无疑是上汽“技术天赋”开始兑现的第一个明显信号。
打通技术的“任督二脉”
“技术天赋”的兑现,不仅要靠研发能力,更离不开组织的高效协同。
今年年初,上汽启动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架构调整,将核心业务整合为“大乘用车板块”和“大商用车板块”。前者对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零束科技等关键板块进行整合,实现了技术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链路打通。
简单说,让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显摆”,而是变成了能快速落地的硬实力。
与此同时,上汽的技术战略依旧坚持“自研+合作”并行,两条腿走路,反而让节奏更稳、反应更快。
最典型的莫过于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今年“上汽之夜”上,上汽集结了地平线、卓驭(原大疆车载)、鸿蒙智行(华为)、Momenta等合作伙伴,组成了业内罕见的“智驾天团”,为旗下品牌提供了差异化、模块化的技术支持。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下半年,与华为联合打造的“SAIC尚界”品牌首款车型即将亮相。这款车瞄准了市场容量最大的主流价位段,号称“为千家万户打造”,很可能会把华为的高阶智驾能力下放到20万元区间,成为智能化技术普及的全新突破口。
在电动化这边,上汽也没停下探索的脚步。2025年,上汽的固态电池技术将正式量产,并率先搭载在MG车型上。这项“改写游戏规则”的技术有望进一步拉升电动车性能上限。与此同时,智己第三代线控转向也会在年底迎来升级,将在智己全新旗舰车型上首发。
总的来看,从战略布局到组织配合,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落地,上汽正用一套完整高效的体系,把多年积累的技术真正发挥出来。某种程度上,上汽已经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造车企业,更是一家能把技术变成产品的实干型科技公司。
写在最后
上汽这轮增长,没有靠价格战,也不依赖流量爆款,而是建立在长期技术积累与体系能力的集中释放之上。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从自主到合资,上汽在多条战线上齐头并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结构性增长”。这不是某项技术的偶然爆发,而是整个体系长期进化后迎来的必然结果。
这种以技术和体系为核心驱动力的增长路径,也是整个行业的趋势:中国车市的竞争逻辑,正在从“拼速度、拼价格”转向“拼底层能力、拼长期价值”,那些埋头苦练、厚积薄发的玩家,终将在新一轮淘汰赛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