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新闻称,长安汽车计划在欧洲建设一家工厂,以支持其未来在该地区的销售,并正在对可能的建厂地点进行评估。长安欧洲市场营销与销售负责人尼克・托马斯(Nic Thomas)表示:“我们致力于扎根欧洲,在欧洲生产,服务欧洲市场。”
“我们正在研究本地生产的解决方案。”托马斯表示,他无法透露在欧洲建厂的具体时间,但他说:“我们已经相信我们将达到销售规模,所以我们已经进入规划阶段。”
长安汽车是福特在中国的合作伙伴,目前正在德国、挪威、丹麦和荷兰推出深蓝S07。这款SUV的起售价为4.5万欧元。长安汽车在3月份德国的一场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推出深蓝S05车型,2026年将推出长安E07。
该公司表示,其目标是到2030年将其在欧洲的零售网络从2025年的约100家经销商增加到1000多家,并计划推出8款车型。负责长安英国业务的托马斯表示,该公司今年将开始向英国消费者销售深蓝S07,9月开始交付。
据汽车行业分析师费利佩・穆尼奥斯(Felipe Munoz)的数据,2024年,长安汽车是全球第16大汽车制造商,销量略高于220万辆。托马斯称,长安汽车去年在海外销售了60万辆汽车,今年的目标是将这一数字提升至100万辆。
目前,包括长安汽车在内的多家中国汽车品牌加入了比亚迪和奇瑞等已经在欧洲开展销售业务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行列。比亚迪和奇瑞均已宣布在当地生产汽车的计划,比亚迪正在匈牙利建设一家电动汽车工厂,奇瑞则与当地合资伙伴埃布罗(Ebro)在西班牙生产汽车。
中国车企的欧洲攻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7月3日发布的一份声明,吉利汽车计划在第四季度向意大利市场推出两款跨界车型,分别是全电动的EX5和一款超级混动插电式车型。该公司已与沙特控股的经销商贾米尔汽车公司(Jameel Motors)建立合作关系,后者于今年4月在波兰达成了一项协议。
这一举措扩大了吉利在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的影响力,不过意大利在电动汽车的普及方面落后于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该地区发展迅速,专注于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车型。
此外,吉利汽车7月2日表示,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在英国推出吉利品牌,追随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制造商的脚步,进军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吉利旗下的路特斯、沃尔沃汽车和极星品牌已在英国布局,但尚未推出其在中国的主流品牌吉利。
吉利正在全球市场推出EX5车型。目前,该车型已在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德国等市场上市。今年7月初,吉利品牌在希腊推出,同样以EX5打头阵。英国是欧洲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市场之一,2024年纯电动汽车注册量达38.2万辆。
该公司确认,将在英国销售的首款吉利车型为EX5纯电动SUV,并表示这款车型仍在进行“密集的研发工作”,以满足英国购车者的标准。吉利证实,EX5“将是为英国市场量身打造的一系列多样化的高品质亲民车型中的首款”。
实际上,中国汽车品牌为了出海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2023年10月,奇瑞汽车紧急召集工程师和供应商前往山东省招远市的试验场。那个周末,他们计划对奇瑞面向欧洲市场的Omoda5跨界车的中国版车型进行悬架和转向系统的全面改造。
欧洲是奇瑞全球扩张的关键市场,问题在于:这款车原本是为中国平坦的道路和较低的车速设计的。如今,它必须适应欧洲蜿蜒颠簸的道路。
仅仅六周后,奇瑞就开始向经销商交付欧洲规格的Omoda5,新车配备了全新的转向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刹车、减震器和轮胎。主导此次改造的奇瑞车辆动力学高级专家里卡多・托内利(Riccardo Tonelli)表示:“要是换做欧洲汽车制造商,你别想这么快完成。这根本不可能。”
托内利曾在一家意大利汽车制造商和一家韩国轮胎制造商工作过。他预计,西方制造商要通过其相对官僚化的组织推动类似的改进,所需时间远远超过一年。
奇瑞对Omoda5的改造彰显了中国汽车制造商极具颠覆性的速度与灵活性。这些企业已从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外国竞争对手手中夺取了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市场的控制权。如今,中国崛起的汽车巨头正竞相拓展全球市场,其中奇瑞是领先的出口商。
行业高管们表示,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从长远来看构成了更大的竞争威胁。
中国在汽车领域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项非凡的制造成就,将汽车研发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全新车型或重新设计的车型研发时间最短仅需18个月。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 Partners)发现,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中国品牌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平均上市时间为1.6年,而外国品牌为5.4年。
这种速度让传统汽车制造商感到不安,因为传统车企历来大约每五年对车型进行一次重新设计,皮卡车型则大约每十年重新设计一次。
西方制造商有麻烦了
尽管存在关税壁垒,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依然表现出色,正以更快的速度取代西方竞争对手。欧洲汽车制造商报告称5月份销量仅实现个位数的小幅增长,而中国汽车品牌却引领着市场增长,其市场份额增长了一倍多。
这些数据不包括中国企业控股的西方品牌,这让欧洲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在汽车领域不断发力,这一成果不仅在中国本土市场显而易见,在欧洲市场也同样突出。尽管去年欧盟对中国汽车加征了高额关税,但中国汽车制造商仍在加速提升市场份额,挤占老牌车企的生存空间。
大众汽车集团、雷诺集团、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公司、宝马集团等欧洲企业,以及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均报告称,5月份销量实现了个位数的小幅增长。而其他老牌汽车制造商,如Stellantis集团、现代-起亚集团和丰田汽车公司,5月份的销量则出现了小幅下滑。
然而,欧洲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增长了2.5%,达到1,107,517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品牌。
中国汽车品牌的销量增长了111%,从2024年5月的3.1万辆增至今年的近6.6万辆,这还不包括中国企业控股的欧洲公司。就市场份额而言,中国品牌目前占该地区汽车总销量的5.9%。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较2024年5月的2.9%增长了一倍多。
5月份,名爵(MG)的注册量达29,400辆,同比增长30%,其年初至今的累计注册量达13.34万辆,超过了菲亚特的12.5万辆。与此同时,比亚迪的注册量同比飙升397%。尽管增长迅猛,但在4月份首次超过美国品牌特斯拉后,5月份比亚迪的销量仅比特斯拉少40辆。
其他表现亮眼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还包括Jaecoo,其注册量为7,449辆,销量超过本田;Omoda注册量为4,213辆,销量超过三菱。零跑汽车(Leapmotor)注册量为1,723辆,销量超过蓝旗亚(Lancia),后者的销量同比下降了80%。
在电动汽车销售方面,特斯拉的势头进一步减弱,5月份销量下降29%,仅为13,600辆。这使其在欧洲的排名下滑至第五位,落后于大众、斯柯达、宝马和奥迪。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进入前25名的品牌在欧洲共售出5.8万辆电动汽车,是特斯拉销量的四倍多。
尽管特斯拉ModelY仍以10,357辆(-7%)的销量领跑电动汽车销售排行榜,但新入局的斯柯达Elroq紧随其后,销量为9,222辆。大众汽车凭借ID.7(6,732辆)、ID.4(6,623辆)和ID.3(6,394辆)跻身前五。而特斯拉Model3销量下降59%,仅售出3,190辆,排名降至第17位。
不可否认,在欧盟关税壁垒下,中国汽车品牌于欧洲市场逆势上扬,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与发展韧性。这得益于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成本控制上的突破,以高性价比和新能源技术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受制于高昂的研发与制造成本,在电动化转型中步伐迟缓,市场增长乏力。这一市场格局的变化,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见证,也预示着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将因中国力量的注入而发生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