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的隐忧:三重转型阵痛下的生死时速
2024年春节过后,理想汽车发布2023年财报,营收破千亿,盈利破百亿,使得理想汽车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一时间,理想汽车风光无限。
时间来到2025年6月,截至6月30日,理想汽车历史累计交付量为 1,337,810 辆,同比下降24%,环比下降11.2%,是理想汽车近年来的交付首次同比下降。
伴随而来的,是资本市场给它敲响的警钟。自去年高点以来,理想港股股价下跌超过45%,市值直接蒸发1600亿。如今的理想,既要修补漏水的增程式“旧船身”,又要搭建纯电的“新甲板”,每一步都充满可期的转型之痛。
销量光环褪色 资本热情退潮
当许多新能源车企欢呼销量飘红时,理想汽车的答卷却夹杂着隐忧。2025年上半年,理想汽车的成绩单五味杂陈——其核心车型增程式系列增长明显放缓,资本市场自去年高点以来,港股股价下跌超过45%,美股ADR跌幅同样惊人。背后是理想汽车正深陷创业以来最严峻的三重转型困境。
理想汽车总体销量虽保持增长,但面临长期增长瓶颈。2025年一季度,理想净利润为6.47亿元,同比增长9.4%。但细究数据,单车平均净利润已从2023年一季度的1.78万元降至不到0.7万元,累计降幅超六成。6月更是遭遇滑铁卢,仅交付36279辆。
一直以来,增程式车型(L7/L8/L9)都是理想汽车的 “摇钱树”,靠着它们,理想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如今,L7、L8与L9三款高价车型的销量却大幅下滑。财报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理想净利润为35亿元,同比下降了38.6%,超出外界预期,护城河正被不断侵蚀。主力车型L6成为唯一亮点,贡献了上半年近40%的增量,但单一爆款依赖症也埋下隐忧。
据5月29日理想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259.3亿元人民币,同比微增1.1%,环比减少41.4%。一季度在营收增长的同时,理想汽车研发费用、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全面同比下滑。其中研发费用为25.14亿,下滑17.55%;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为25.31亿,下滑15%。
资本市场也在闻风而动。截至2025年6月底,理想港股股价较2024年高点已跌去约47%,美股ADR走势同步低迷。短短一年间,理想市值蒸发1600亿元,股价从46美元腰斩至23美元左右。而大股东王兴,也不忘积极套现。在2025年6月10日至13日四天内,他就减持570万股,套现6亿港元。当增程故事不再性感,纯电故事又不够硬核时,估值坍塌在所难免。
图源:理想汽车官网
战略转型负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当下,理想承受的是核心业务增长放缓、资本市场信任流失与战略转型投入剧增的三重压力叠加,任何单一挑战都足以让一家车企焦头烂额。
增程式车型仍是理想当下利润“源泉”,但资源必须向代表未来的纯电倾斜。据报道,理想将在下半年密集推出三款纯电SUV(内部代号据称为W01、W02、W03),试图覆盖不同细分市场。这既可看作产品线的扩容,也是理想汽车试图通过技术体系、供应链和营销策略的重构实现翻盘。同时,理想正投入巨资建设800V超快充网络,加速其自研碳化硅电驱系统的落地。不过,每一步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短期内恐怕会侵蚀其利润空间。
市场分析认为,作为增程赛道上一骑绝尘的优等生,理想对纯电市场持谨慎态度。2025年公司整体销量目标为70万辆,而纯电车型预期销量仅5万辆7。这种保守策略折射出理想对纯电市场风险的警惕。而据中金研报,理想选择“以MEGA为基础探索纯电市场,暂缓其他纯电车型上市”。
不过,中金公司依旧维持理想“买入”评级,并预测2025-2027年收入依次为1700亿、2386亿和2939亿元;资本市场要求看到清晰且可持续的增长前景,但转型期必然伴随阵痛与不确定性。
如今理想的战略抉择,无疑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能否在增程业务现金流失速前,让纯电新支柱站稳脚跟?能否在资本市场耐心耗尽前,用新产品和新故事重新点燃信心?
转型的十字路口,这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理想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支撑来完成惊险一跃,重燃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