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国内最火的新能源车品牌,比亚迪要是排第二,恐怕没人敢排第一。
毕竟,很多新势力还在1-2万辆里挣扎,它已经轻松干到月销20多万了。
更别说“兆瓦闪充”、“DM-i混动”这些技术,动不动就能冲上热搜。
但就在这种风头正劲的时候,最近网上却开始冒出一个声音:
“在国内风生水起的比亚迪,放到海外还能打吗?”
这个问题乍一听没啥,但细想想,背后还真有点担忧——
因为中国消费者认账,是因为补贴政策、品牌认同、价格香;
但外国人买车,真的会看重这些吗?
会不会我们这边“卷疯了”,可海外那边反应平平?
到底海外市场现在啥情况?比亚迪在国外过得好不好?
今天,就用数据+现状告诉大家这个真相!
聊到这个问题,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肯定销量非常一般!
因为新能源车就是政策推动下的产物,出了中国那一亩三分地,谁还买账?
不完全否定这种说法,甚至放在2021年来看,这种论调还真不算错。
因为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刚刚进入欧洲时,英法德意西五国月销量,仅徘徊在几十至百余台。
从这个数据来看,确实没啥存在感。
但时间来到2025年,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就拿2025年5月的数据来说:
比亚迪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五大核心市场,单月销量已经冲到了10199辆!
这是什么概念?直接以6619辆的差距,碾压了特斯拉。
其中,在德国这个传统汽车强国,比亚迪销量同比增长了824%,英国市场也飙升了408%,一举突破3000辆;
西班牙更是直接干到了特斯拉的3倍!
宏观数据就更不用说了——仅上半年,比亚迪的海外销售超47万辆,同比增长132%。
按照这个增长预估,2025年全年海外销售将超过80万辆。
至于说为啥短短4年内,就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
一方面,在于比亚迪真的“卷”出了中国——连出海都比别人拼命。
别的品牌是把车拉出去卖卖,它是把人、厂、船、服务,全带出去了。
比如为了干欧洲市场,它不是靠出口清库存,而是直接在当地扎根——
2023年底,匈牙利塞格德,比亚迪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整车工厂,正式落地生产。
意义是什么?绕开关税、提高效率、就地供货。
与此同时,比亚迪还干了件更狠的事:自建滚装船队!
光是第一艘“深圳号”,就能装下7000多台车,全球最大,直接掌控了交付节奏,再也不用靠别人“看脸色”吃饭。
再看产品,比亚迪也没偷懒。
为欧洲量身打造小型电车、推出右舵版本、升级三电适配……不是照搬国内那一套,而是真正打通了“本地化逻辑”。
你可以说它“下本太狠”,但也正因为这份狠劲,才换来了今天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比亚迪也不是光埋头造车,它还干了另一件特别难但特别重要的事:
在“文化差异”这道坎上,硬是做出了突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品牌出海,最难的往往不是造车,而是“被理解”。
语言不通、审美不同、服务认知差异大……你不做适配、不讲故事,光靠便宜,根本打不动人心。
而比亚迪显然深知这一点。
所以它不只是在卖车,更是在搭建品牌认同——把“来自中国”的身份,变成“值得信赖”的形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巴西。
这个曾经的“特斯拉根据地”,现在已经被比亚迪彻底攻破。
数据显示:2022年在巴西,比亚迪全年只卖了260辆车;但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暴涨到1.7万辆,直接翻了68倍!
到了2024年,更是干到了全年7.6万辆,增长328%,成为“巴西增长最快的汽车品牌”。
而就在2025年7月1日,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正式下线,更是标志着比亚迪,在拉美打下了最重要的一座“桥头堡”。
某种程度上,这算是见证比亚迪又一历史时刻。
因为这背后,光是投入就超过了71亿元人民币,不仅具备年产15万辆整车的能力,还能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
也正因为如此,在首车正式下线的当天,巴西文化部长、州长、市长还亲自站台,给与了大力的肯定。
就这种诚意和努力,也无外乎比亚迪的海外销量节节攀升。
总的来看就是:
很多人怀疑,比亚迪能不能把国内的辉煌,复制到海外——
毕竟,外国人既没补贴,也不迷信国产品牌,能不能买账,谁都不好说。
但现在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海外的消费者,未必“迷信比亚迪”,但他们确实在“买比亚迪的账”。
买的是技术力、是产品力,更是它在一个个市场深耕出来的品牌信任感。
这不是侥幸,而是一场硬仗打出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