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分析文章仅代表崔东树个人观点,如有异议,请留言。
美国近日通过新的法案,对燃油车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我们新能源发展的巨大优势应该进一步强化,并强力推动插混走向世界,实现新的外部环境下的中国新能源车的插混纯电动全面突破。
从新签署的法案看似乎新能源发展面临新的压力,它推翻了让激进气候活动家为美国能源制定标准的电动汽车强制规定,结束了拜登对美国能源的战争。该法案最终将通过开放联邦土地和水域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炭、地热能和矿产租赁,释放美国在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它补充了战略石油储备,以保障美国的能源安全。它废除并撤销了民主党所谓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中的每一项“绿色”企业福利补贴。
我认为世界电动化发展是汽车行业的必然趋势,电动化带来的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尤其是中国插混的巨大成就让世界燃油车升级有了巨大的提升空间,可以不依赖于基础设施,实现电动化带来的良好的驾驶体验,带来了全新的电动化的车内智能座舱的体验,良好的车载电力带来全新的野外生活与工作的舒适环境。带来了环保法规升级下的最环保的用车环境,
我有个激进的观点,插混、普混都属于燃油车,而纯电动属于电动车,我们不必刻意强调海外的插混是新能源车,靠疗效证明消费者喜欢新能源车,让中国的插混实现市场化替代燃油车。中国有世界近80%的插混市场份额,中国的狭义插混和增程式电动车具有世界创新的价值,未来中国插混车型必将在世界其它缺少充电环境的市场带来巨大的替代燃油车的增量,中国插混必将走向世界。
一、电动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气候危机到技术革命的双重驱动
(一)全球气候治理倒逼能源转型加速
2023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最新报告再次发出警告:全球平均气温已较工业化前上升1.1℃,若不采取激进减排措施,21世纪末升温幅度将突破2℃,引发极端天气、生态系统崩溃等不可逆后果。在此背景下,交通领域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三大主力”之一(占比约24%),其电动化转型已被写入136个国家的政策文件——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法案已获通过,中国“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经超50%,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虽以补贴本土电动车为名,却也设定了2030年电动车占新车销量50%的硬指标。气候危机的压力已转化为全球共识,电动化不再是“可选路径”,而是“必由之路”。
(二)技术突破重构汽车产业底层逻辑
过去十年,动力电池技术的“摩尔定律”持续兑现: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从150Wh/kg提升至300Wh/kg,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从1.2元/Wh降至0.5元/Wh,固态电池研发已进入中试阶段;同时,电机效率突破97%,电控系统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这些技术进步让电动车的“续航焦虑”“补能劣势”逐渐消解——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平均续航已达500公里,快充技术实现“10分钟补能300公里”,配套充电网络覆盖95%的高速路网。更关键的是,电动化与智能化形成“双轮驱动”: 智能底盘、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功能依托电动平台实现更高效的算力分配,汽车正从“机械工具”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这种技术革命是不可逆的。
(三)市场需求验证电动化的经济性优势
2024年世界汽车销量9177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824万台,燃油车销量总比占比相对下降。2025年1-5月份世界汽车销量达到3799万台,新能源汽车达到789万台。2025年1-5月的新能源车份额达到20.8%,其中纯电动车的占比达到13.7%,插电混动达到7.1%的汽车比例,混合动力占到6.9%,油电混动的占比暂时上升。
消费者的选择是最直接的风向标。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400万辆,占新车销量的18%,中国市场占比超60%,欧洲、东南亚市场增速超50%。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逻辑很简单:电动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TCO)已低于燃油车——以中国市场为例,在年均行驶2万公里的情况下,一辆15万元的电动车,年均电费约1500元,保养费用约800元;同级别燃油车年均油费约8000元,保养费用约1500元,5年使用周期可节省超3万元。更关键的是,年轻一代消费者将“环保属性”纳入消费决策,调研显示,中国Z世代购车时,68%将“新能源”作为核心考量因素,这一比例在欧洲、北美也在不断提升,正在将电动化从“政策驱动”推向“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二、插混是对燃油车的碾压式升级:从“替代”到“颠覆”的体验革命
(一)燃油车的痛点被插混“精准破解”
传统燃油车的核心矛盾在于“效率浪费”与“场景局限”:内燃机热效率仅35%-40%,大部分能量以热量形式浪费;城市拥堵工况下,油耗比高速工况高30%-50%;长途出行时,加油便利但排放污染严重;短途通勤时,发动机空转造成噪音和能耗冗余。插混技术通过“油电协同”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纯电模式下,城市通勤零排放、低噪音;亏电模式下,发动机直驱或发电,热效率提升至43%以上(比亚迪DM-i热效率43.04%),综合油耗低至3.8L/100km(仅为同级燃油车的60%);长途高速时,油电切换平顺无顿挫,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如理想L系列综合续航超1300公里)。这种“全场景覆盖”的能力,让插混成为燃油车的“降维打击者”。
(二)插混的技术迭代已形成代际优势
2025年的插混车型的里程相对较高,100-200公里为主,200公里以上的高续航的也有一些,主要是200公里。
2025年的增程车型的里程相对较高,150-250公里为主,长续航快速增多。
中国插混技术经过三代演进,已从“油改电”的初级阶段进入“原生混动”时代。第一代插混(2010-2015年)以“满足政策”为目标,纯电续航不足50公里,动力切换顿挫;第二代(2016-2020年)实现“性能突破”,如比亚迪DM-p系统零百加速4.3秒,超越同价位燃油性能车;第三代(2021年至今)进入“体验革命”——比亚迪DM-i主打“以电为主”,亏电油耗3.8L/100km,可油可电无里程焦虑;长城柠檬DHT-PHEV实现“全速域电驱”,高速工况下仍能保持电机主导,能耗更低;理想增程式技术则聚焦家庭用户,通过“大电池+增程器”组合,实现“城市用电、长途发电”的无缝衔接。技术代差让中国插混的能耗、动力、成本全面领先国际竞品(如丰田THS、本田i-MMD),甚至反向输出技术标准。
(三)插混重构了汽车使用场景的价值链条
除了技术参数的优势,插混更改变了用户与汽车的关系。对家庭用户而言,插混是“一车全能”的解决方案:日常通勤用电(成本0.1元/公里),周末周边游用油(成本0.3元/公里),长途自驾无焦虑;对企业用户而言,插混商用车(如插混重卡、插混客车)可降低运营成本30%以上,同时满足“双碳”考核要求;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插混是“传统产业平滑过渡”的缓冲带——既避免了“一刀切禁售燃油车”引发的产业链震荡,又能快速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插混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燃油车低40%-60%)。这种“场景适配性”,让插混成为当前阶段最具落地价值的新能源技术路线。
三、中国插混必将走向世界:从“本土优势”到“全球规则”的跃迁
(一)中国插混已构建全球领先的技术壁垒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插混技术的“创新策源地”。从专利数据看,中国插混技术专利占全球总量的68%(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涵盖电池管理(BMS)、电机控制(MCU)、动力耦合(DHT)等核心领域;从企业竞争力看,比亚迪、吉利、长城、理想等企业的技术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比亚迪DM-i系统全球装机量超500万台,连续3年获评“全球最佳混动系统”;吉利雷神混动系统热效率44.26%,打破日本企业对混动技术的垄断;理想增程式技术凭借“无续航焦虑”的差异化定位,在30万-50万元价格带占据65%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中国插混技术形成了“研发-生产-供应链”的完整闭环:宁德时代的电池、汇川技术的电机、华为的智能电控,共同构建了全球最完善的混动产业链,成本比国际竞品低20%-30%。
(二)海外市场为中国插混提供了“第二增长曲线”
全球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电动化洗牌”:欧洲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倒逼车企转型,但本土车企(如大众、宝马)的插混技术成熟度落后中国3-5年;东南亚市场(如泰国、印尼)燃油车占比超80%,但政府已出台电动车补贴政策(如泰国2023年对电动车补贴最高15万泰铢);中东市场(如沙特、阿联酋)石油财富转向绿色转型,计划2030年电动车占比达30%,但对高性价比车型需求迫切。中国插混凭借“技术领先+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抢占这些市场:2023年,比亚迪出口量同比增长307%,其中插混车型占比45%;吉利收购的马来西亚宝腾汽车,通过引入雷神混动技术,半年内市场份额从10%提升至18%;长城与泰国罗勇府合作的插混工厂投产,年产能15万辆,主打东南亚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欧洲部分国家(如德国)已调整政策,将插混纳入“环保车型”补贴范围,为中国插混进入高端市场打开了窗口。
(三)中国插混的全球化需要“规则输出”与“生态共建”
随着美国的政策调整,世界纯电动发展的速度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充电桩等公用设施不足的问题可能对新能源车的普及带来抑制作用,中国的插混方案实现油电同价,替代燃油车的效果会进一步显现。
结语
美国的新能源法案或许能为燃油车续一口气,但挡不住全球电动化的浪潮;中国的插混技术不仅是应对当下竞争的“利器”,更是定义未来出行的“钥匙”。从电动化趋势的必然性,到插混对燃油车的颠覆性,再到中国插混的全球竞争力,这条脉络清晰地指向一个结论:中国新能源车正站在“由大到强”的关键节点,而插混技术的全面突破与全球化推广,将是这场变革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当中国插混驶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不仅是在卖车,更是在输出一种更高效、更环保、更有温度的出行方式——这,就是中国新能源的底气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