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过:“我们大多数人过着平静的绝望生活。” 旅行本是打破这种“平静绝望”的方式——去陌生的地方看看,让风拂过脸颊,让眼睛装满新鲜的风景。可如今,不少人的旅行变了味: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修图发朋友圈,仿佛不发九宫格,这趟旅行就白来了。 但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那些真正聪明的人,旅行时很少发朋友圈,甚至干脆不发。不是他们不合群,也不是他们没东西可晒,而是这几个原因,实在太现实。
一、不想被朋友圈“绑架”,旅行是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老话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让分享变成负担 聪明的人都懂,旅行的核心是“体验”,不是“展示”。 你想啊,本来在海边散步,海风一吹多舒服,可一想到“得拍张照发圈”,就得停下脚步找角度、调滤镜,折腾半天,那点惬意早没了。 吃饭的时候,菜刚上桌,先别急着动筷子,得让手机“先吃”,不然怎么配文“当地特色,味道绝了”? 老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旦掉进“发朋友圈”的圈套,自己就成了那个被牵着走的“当局者”,注意力全在“别人怎么看”上,反而错过了眼前的日落、耳边的蝉鸣、手里的热乎饭菜。 聪明人不发圈,是想当旅行的“主人”,不是当朋友圈的“演员”。 二、不想暴露隐私,更怕被人“品头论足”——俗话说“言多必失”,少说少错少麻烦 现在的朋友圈,早不是单纯分享生活的地方了。 你发张在外地的定位,可能有人心里嘀咕“又出去浪,真有钱”;你发张和陌生人的合影,可能有人追问“这谁啊?关系不一般吧”;甚至你发张风景照,都可能被人挑刺“这地方我去过,没你拍得这么好看,滤镜开太大了吧”。 更别说,发定位等于告诉别人“我不在家”,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多不安全? 俗话说“言多必失”,聪明人明白,旅行是私事,没必要把行程、状态赤裸裸地摊开给所有人看。少发一条圈,就少一份被议论的可能,多一份踏实。 三、真正的风景在心里,不是在朋友圈的“点赞”里——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体验自己藏着更香甜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有些旅行中的瞬间,比如山顶日出时的震撼,深夜小巷里遇到的暖心老板,甚至只是坐在路边看行人时的发呆,这些感受太微妙了,几张照片、几句文字根本说不清楚。 聪明人把这些瞬间记在心里,变成自己的故事。 他们不需要靠朋友圈的点赞来证明“我过得很好”,也不需要用别人的评论来确认“这趟旅行值了”。就像老话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让自己觉得“赚了”的旅行,像一坛好酒,自己慢慢品,比敲锣打鼓告诉全世界,要香甜得多。 其实啊,发不发朋友圈,本没有对错。但聪明的人拎得清: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给别人看的“素材”,而是自己装进心里的“养分”。 与其花两小时修图写文案,不如多花两分钟,看看路边的花怎么开,听听当地的人怎么笑。毕竟,那些没发在朋友圈的风景,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带不走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