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传统的铅酸电池,还是现在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锂电池,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往往只能看到也只关注SOC(电池剩余容量)来判断电池还能用多久。而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还有很多需要去关注的各个参数,比如前面讲到的SOH、SOP、SOT等等,今天我们继续给大家讲解DOD(Depth of Discharge,放电深度)。
DOD是什么
DOD,全称是 Depth of Discharge,即“放电深度”,指从蓄电池取出电量占额定容量的百分比,表示电池从满电状态到当前状态已经释放了多少电量。
简单来说:
如果电池从满电用到只剩 20%,那么 DOD 就是 80%。
如果电池还剩 50% 的电量,那么 DOD 就是 50%。
DOD + SOC = 100%
这个指标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电池“用电的强度”和“消耗的程度”。
举个例子:假设你有一块额定容量为100Ah 的电池,放出了40Ah,说明 DOD 为40%,如果放出了90Ah,DOD 为90%。但如果经常都用到90Ah,电池就会消耗得比较重,电池寿命也会打折。
DOD是如何测量的?
1.DOD 的定义公式
DOD = 已放出的电量 / 电池的额定总容量 × 100%
比如一块电池的额定容量是 100Ah,放电用了 30Ah。
那么:
DOD = (30Ah / 100Ah) × 100% = 30%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电池用了多少,就是DOD;还剩多少,就是SOC。
DOD = 0%时,表示电池满电
DOD = 100%时,表示电池完全放空
DOD越高 → 放电越深 → 电池负担越大 → 寿命可能越短
在实际应用中,系统一般不会放到真正100%,会留有安全余量保护电池。
2.安时积分法(Coulomb Counting)
这是最常见的计算方式,特别适用于电池管理系统(BMS)。
原理:
通过测量电池在放电过程中每一时刻的电流和时间,积累计算放出的总电量。
公式:
DOD = (∫放电电流 × 时间) / 额定容量 × 100%
如果一块电池在 1 小时内平均放电电流为 10A,那么:
放电电量 = 10A × 1h = 10Ah
若电池额定容量为 50Ah,
DOD = (10Ah / 50Ah) × 100% = 20%
这种方法在实际电池系统中通常由电流传感器 + MCU 完成自动计算。
3.结合温度、电阻等参数的校正模型
在高要求的应用(如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中,BMS 会综合电流、电压、温度、内阻等因素,构建电池状态模型,动态估算DOD,并进行误差修正,精度更高。
DOD的作用
DOD并不只是“用了多少电”这么简单,它关系着电池的寿命、性能、安全性,甚至直接影响你设备的使用效果。
1. 影响电池寿命
电池的寿命不仅跟用的时间长短有关,更跟每次放电的深浅息息相关。
如果经常深放电,电池会“很累”,寿命下降很快;
如果经常浅放电(比如 DOD 30% 就充电),电池会“轻松一点”,寿命更长。
所以一些设备会限制放电深度,比如电动车为了保护电池,不会让你把电用光,实际留下了“安全余量”。
2. 评估续航能力
DOD可以帮助判断一个电池到底“还能撑多久”。特别是在储能系统、电动车等对电量管理要求高的场景中,DOD是关键参考值。
比如:
电池目前 DOD 是 60%,说明已经用了六成;
还能用多少,就得结合剩余 SOC、功率需求等判断。
3. 优化充放电策略
在智能储能系统中,能源管理系统(EMS)会综合考虑 DOD、SOC、SOH(健康状态)等指标来决定:
现在要不要继续放电?
要不要优先给哪组电池充电?
如何分配任务让每组电池“劳逸结合”?
合理控制 DOD,可以让整个系统更稳定、高效,还能降低电池老化速度。
关注 TGPRO,我们持续为你解读电池系统背后的每一个关键指标,让电池更懂你,让能源更智慧!
下一篇:享界“发标”,能否“发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