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抖音粉丝超700万的视频博主“张教官的有趣人生”发布视频,控诉其新购的魏牌高山8在高速路上突发动力中断险酿事故,并表达了因魏牌处理不力,希望通过视频引起长城汽车董事长“魏总”关注的意愿。
视频迅速引爆网络,百万点击与转发,将魏牌推向舆论悬崖边缘。
1天后,魏牌官方就给予了一个及时而又详细的回应,揭示了这场维权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5天后,“一个委屈的售后店长”账号释出的一段惊人录音,为事件带来颠覆性反转。
这段录音揭示的故事脉络令人瞠目:
在5月6日购车前,张教官团队已主动联系魏牌寻求商业合作;5月16日新车突发“失速”故障;
而在后续协商中,团队人员明确拒绝魏牌提供的“正常消费者”换车方案,要求更具“诚意”的特殊处置。
直言“商业上这些可以谈”,并以删除负面内容换取保密协议。
录音中更赫然出现“你们没得选”的强硬措辞,维权诉求与商业诉求纠缠不清的场景骤然铺陈眼前。
01
尽管事件进程推进到今天,仍没有一个权威的结果,但是从双方展示的内容,足以拼凑出事情的真相。
可以明确的是,过去几年来,国产汽车品牌的售后都有较大程度地提升,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早些时候的《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投诉分析报告》显示,自主品牌平均投诉响应时效已缩短至24小时之内,重大故障48小时内提供解决方案成为行业常态。
在激烈竞争中,没有车企愿意因个案发酵引发系统性信任崩塌,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具体到魏牌,目前正处于市场上升期,魏牌公关部门一定会最大程度去满足张教官的诉求,而不希望张教官走到将事件公开的地步,更何况张教官还是粉丝量高达700万+的大V。这同样是一个基本常识。
基于这两个常识,我们可以判断魏牌在事件的处理中会足够积极,并且拿出足够有诚意的方案,事实也确实如此。
6月1日,张教官团队提出用车需求,希望安排新车;6月3日,仅仅两天之后,魏牌加急完成用户新车落户并交付。
坦白讲,在问题车辆没有权威检测结果出来之前,魏牌率先提供的全新置换车辆方案,这已是超越三包法退换时限的最高规格补救行动了。
那为何,张教官团队还是发声了?显然,他们对阶段性沟通的结果不满意。这种不满意的来源,可能要归因于他们对自己团队的认知不同于普通消费者。
比如,在魏牌回应中自称的“非一般用户”,以及在店长视频里“超越普通消费者”的说法。
如果结合店长视频里释放的语音以及聊天记录来看,寻求商业合作才是他们最直接的目的也是最核心的要求。
如此一来,视频维权就已经变味了,即便是再迟钝的网友,也能意识到张教官团队是在裹挟流量,想要站在舆论的高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02
有人说,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张教官当初买的那一辆高山8到底有什么问题?鉴定结果将非常重要。
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当待检测车辆在6月3日被置换更新后,纠缠于旧车检测已丧失实质意义至少已经失去重要意义的价值。
我们知道,任何一款汽车产品,只要涉及机械传导,涉及电路,涉及智能控制,都有出现问题的概率。
在中国市场每年有3000万+的新车完成交付,毫不夸张地说,类似问题每天都在发生。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也没见谁天天上新闻,成热点。
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对魏牌而言,仅意味着生产批次中的小概率事件,更是一个孤立事件。
当然,通过这台待检测的高山8,我们还能找到这起维权事件中更多的蛛丝马迹。
最直接的,张教官发视频维权究竟是为了探求车辆故障的真相,还是为了谋取一己私利?
如果张教官真有那么没有私心的话,理应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便发布视频说明真相,起码这可以为那些计划购车的用户提供重要参考。
实际上呢?张教官发声的时间距离故障发生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期间,并没有用户遇到相同的故障。
退一步讲,张教官团队可能期望等到第三方检测机构给出一个比较权威的结果后再发声。
问题随之而来,魏牌主动推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车辆进行检测,但是张教官方却两次拒绝。
对此,他解释为魏牌提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没有检测资质。这儿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其实是张教官团队要求魏牌推荐的,但是当魏牌推荐了后,其又对此不认可。
也就是说,在推动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车辆进行检测这件事上,魏牌始终是主动的那一方,而张教官团队却表现得有些被动。
事件梳理到这里,我们的问题也从高山8到底为何出现故障而变成了,高山8真的出故障了吗?这其实也是很多网友所关心的。
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因为正向影响带来更高的商业价值,却也可能因使用不当而导致声誉崩塌。
对张教官团队来说,利用信息差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些支持,制造出足够夸张的舆论影响。但是随着事件揭开更多的真相,网友们也会在冷静思考中,判断出哪一方才是值得支持的一方。
回归到这起事件来,在魏牌已经提供了有诚意、有效果的措施之后,张教官团队却依然不依不饶,妄想得到远超普通消费者的“优待”,其间的孰是孰非其实已经不必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