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开朋友那辆刚买半年的车,一拉开车门我就皱眉头了 —— 那股味儿啊,说不上来是塑料还是皮革的,混在一起特别冲。坐了不到十分钟,嗓子就有点发紧。朋友还笑我娇气,说他天天开早就习惯了。结果上周一起去保养,师傅拆开脚垫一看,底下都潮乎乎的,难怪味儿散不去。
这事儿让我琢磨开了,咱普通人买车,哪能像专业机构似的拿仪器测甲醛?但车里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儿,确实让人心里膈应。这半个月我逮着谁都问,修车的老舅、开汽修店的发小、还有小区里开了十年车的张阿姨,攒了不少实在法子,今天就跟你们念叨念叨。
先说最不用花钱的招儿吧。张阿姨每天早上送孙子上学,都提前十分钟下楼开车门。"你看啊",她边说边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这车门子四个都打开,后备箱也掀起来,让它跟穿堂风似的吹着。夏天太阳毒的时候,我还把遮阳挡铺上,省得晒得里头跟蒸笼似的,味儿更散不出去。" 她这话我信,上次坐她那开了五年的车,确实没啥怪味儿。
不过光靠通风也不行,尤其是新车。我那表弟刚提车的时候,后座放了俩菠萝,说是水果店老板教的。结果三天后一开车门,甜腻腻的果香混着塑料味,更上头了。后来还是修车老舅支招,让他买那种活性炭包,别图便宜买小作坊的,得选有检测报告的。"你看我这",老舅从他那辆捷达里摸出个灰扑扑的布包,"这玩意儿得常拿出来晒,不然吸饱了味儿,还得倒腾出来。"
说到活性炭,我想起公司同事的事儿。她老公是做装修的,特意给她弄了几包椰壳炭,说比普通木炭吸附性强。有次加班晚了,她打开车门愣了一下,说好像真的没那么呛了。不过她有个习惯,每周都把炭包倒在报纸上晒,"就跟晒被子似的",她边说边比划着翻动的动作,"晒透了再装回去,不然白瞎了。"
还有人说放洋葱、柠檬管用,我试过一次。把洋葱切了对半放中控台上,结果第二天开车,那股辛辣味儿跟车里的异味打架,差点没把我送走。后来问了懂行的人,才知道这些东西顶多是用自己的味儿盖过别的味儿,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就像有人身上有汗味,喷再多香水也还是混合着怪味,一个道理。
对了,脚垫这东西可得注意。我之前图便宜买了个塑料脚垫,味儿大不说,天热的时候还黏糊糊的。后来换了个亚麻的,拆包装的时候闻着有点浆洗的味道,晾了两天就没了。洗车师傅跟我说,有些劣质脚垫本身就是污染源,尤其是那种看着亮晶晶、摸着特硬的,最好别买。他还教我个招,每次洗车让师傅把脚垫拿下来冲干净,底下的滑轨也擦擦,"你不知道啊",他压低声音说,"那缝儿里藏的灰和渣子,时间长了也发味儿。"
有回坐邻居的车,发现他在后备箱放了个小风扇,插在点烟器上,说是专门用来换气的。"尤其下雨天不能开窗,就靠它了",他边说边拧开风扇开关,嗡嗡的声音不大,"虽然慢点儿,但总比闷着强。" 我当时还笑话他太讲究,现在想想,人家这是真上心啊。
其实除了这些小窍门,最根本的还是别给车里添堵。我见过有人把吃剩的外卖盒放后备箱,忘了拿出来,天热的时候那味儿,简直了。还有毛绒玩具、靠垫啥的,看着好看,其实特能藏味儿。我现在车里除了必要的纸巾和矿泉水,啥多余的都不放,清爽多了。
说起来,我那辆开了三年的车,现在基本没啥味儿了。总结下来啊,就是别指望一蹴而就,通风是王道,辅助点靠谱的吸附工具,再注意别往车里带污染源。急不得,就跟养花草似的,得慢慢打理。
可能有人会说,我天天开车,哪有功夫老折腾这些?其实也不用太刻意,比如停车的时候多开两分钟门,买东西送的炭包顺手扔几个在座位底下,洗车的时候让师傅多冲冲脚垫。这些小事儿攒起来,效果就出来了。
最后再啰嗦一句,要是新车味儿特别大,或者开了很久还是有刺鼻的味儿,别大意,该去检测一下就检测一下,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咱开车图个方便,可不能让车里的空气成了负担,你说对吧?
好了,今天就跟你们聊这么多,都是我这些天问东问西攒下来的实在话。要是你们有啥好法子,也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别忘了用发财小手点点赞,关注一下,说不定就能发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