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在电影院看《泰囧》,徐朗和王宝挤在那辆蓝色皮卡里穿梭曼谷街头的镜头,成了我对泰国汽车的第一印象。后来才知道,那辆挂着"Suzuki" 标的铃木武士(吉姆尼皮卡版),是泰国人眼里的"国民神车"—— 就像天津的街头跑着黄大发,上海的弄堂里停着桑塔纳,那时的湄南河畔,日系车的方向盘几乎垄断了所有道路。
再次听到有关泰国汽车的消息,是在涉足汽车贸易之后。一位马来西亚的朋友告诉我,“大马的海拉克斯、埃尔法、思域这些常见车都是泰国产的,并不是日本。”我当时脱口而出,“不管怎么说东南亚还是日系车的天下。”迟疑片刻,他却道,“中国车来了,要变天了。”
要变天了
据《日经新闻》报道,随着比亚迪等汽车品牌纷纷入驻泰国,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当地的数量也随之激增,正推动泰国逐步成为亚洲市场的关键供应基地。截至今年3月,泰国的中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达165家,这一数量是2017年底的三倍多。另有消息显示,若将上下游企业一并计入,这一数字则达到了420家。不过,有一个数字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 ——1400家,这是日系企业在泰国深耕60年积累下的供应商家底。
在东南亚汽车产业版图中,泰国占据着核心枢纽地位。其年均整车产能接近200万辆,占东南亚市场近50%份额,依托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位优势与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成为辐射6.8亿人口消费市场的关键枢纽。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日本占泰国外资直接投资余额的32%。丰田、本田、五十铃等企业通过数十年布局,在泰国打造了涵盖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经销商网络的全产业链生态。
这种“深耕”绝非简单的产能布局,而是深度融入当地产业肌理的体系化运营。日系企业通过与泰国高校合作设立专项奖学金、联合行业协会制定技术标准、构建分级供应商培训体系等方式,将本土资源与全球供应链深度绑定。正如泰国工业联合会资深顾问阿披差所言:“日系企业用60年时间,将泰国打造成了东南亚汽车产业的‘操作系统’。”
但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在别人的操作系统上装新软件。
“抱团”做擅长的事
与日系不同,中企的破局路径具有鲜明的“新能源基因”。零部件领域,在泰中企并非分散布局,而是围绕 “三电” 核心形成集群:宁德时代与泰国国家石油公司合资建厂,年产能10GWh的电池工厂直指本地化供应;汇川联合动力泰国工厂专注电机电控,为比亚迪、广汽埃安提供核心动力总成;德赛西威的智能座舱系统更占据泰国新能源车35%的份额,将中国智能网联技术植入当地市场。
泰国政府EV3.5政策(2024-2027年)提供的5-10万泰铢购车补贴、进口关税减免等红利,恰好成为中企加速落地的助推器。更关键的是,中国车企“整车 + 零部件”协同出海的模式,将国内成熟的产业链韧性复制到泰国。上百家在泰中企,像行星围绕恒星一样围着整车厂转 —— 当比亚迪在泰投产时,其电池、电驱供应商同步跟进;长安工厂落地后,7款新车快速上市,背后是诺博汽车(内饰)、精工汽车(底盘)等配套企业的同步响应。这哪里是简单的海外建厂?分明是把国内那条能打的新能源产业链,连锅端到了湄南河畔。
截至2025年5月底,共7家中国车企在泰建成工厂,产能规划超60万辆,构成与日系抗衡的新兴力量。比亚迪罗勇府工厂仅用16个月便建成投产,年产能15万辆,2023年以30650辆销量、40%的市占率位居泰国电动车销量榜首;广汽埃安、长安汽车紧随其后,分别以5万台、10万台初期产能抢占市场;长城汽车通过收购通用旧厂快速落地,计划将欧拉好猫从泰国出口至澳新、南美市场。这种布局暗藏深意:绕开日系主导的燃油车供应链,在新能源赛道重建规则。就像两个棋手,一个还在熟悉老棋谱,另一个已经开始摆新棋局了。
没有硝烟的抢滩登陆
一位泰国同行告诉我,中国电动车在泰国市场几乎占了该品类销量的八成,直接逼得丰田把部分燃油车型砍到了85折,本田也急着把纯电SUVe:N1的本地生产计划提前了半年。“日系车遇到真对手了。”
更深层的竞争发生在产业链毛细血管。人才战场上,双方的攻防战打得很是激烈。中国企业直接开出高于原薪资三成的条件,专盯日系阵营里的资深工程师。比亚迪泰国工厂里,不少泰籍技术主管都是从丰田、本田“挖”过来的熟手。日系这边也有应对,“校企联合培养”,从大学阶段就开始锁定好苗子。
资源抢夺战的焦点,落在了东部经济走廊那几块金贵的地皮上。中国企业利用“整车带零部件”的组团拿地模式,像上汽MG就拉着配套商一起,一口气拿下1200亩工业用地。日系则靠着多年攒下的行业协会人脉,悄悄把港口附近的物流枢纽地块攥在手里,毕竟离码头近,零部件进出的物流优势显而易见。
标准制定权的争夺更具战略意义。日系凭借数十年积累主导燃油车零部件认证体系,而中国企业正推动新能源标准的本地化突破—— 比亚迪联合泰国工业标准研究院(TISI)制定充电接口规范,德赛西威则将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中国技术参数纳入当地测试标准。这种较量的结果,将决定泰国乃至东盟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路径。
后记:为何中日车企对泰国如此看重?
答案蕴含在“右舵车”这一细节中。全球右舵车市场覆盖东盟、澳新、南亚等地区,总量超10亿人口,而泰国是东南亚唯一具备完整汽车产业链的国家,更是右舵车生产出口的枢纽。对中国车企而言,拿下泰国,便握住了进入全球右舵市场的“关键钥匙。就像那部《泰囧》的结局,徐朗最终找到了新的方向 —— 在泰国的汽车江湖里,故事的剧本,或许真的要换主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