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众POLO已经陪伴我15个年头,当年落地价9万出头。选择德系车,是因为那时候国产微型车还在起步阶段,市场上除了日系就是德系小车可选。
那时候的入门级合资车配置实在寒酸,连个中控屏都没有,后来自己花2000块加装的。更别提什么倒车影像、手机互联。而现在,国产车6万块就给配齐L2辅助驾驶,简直天壤之别。
换车倒不是因为POLO不好开,这台小车质量确实可靠,但确实是太落伍了些,看着满大街跑的微型电动车,终于动了换车的心思。
最近迷上了比亚迪海鸥,这车用的是纯电平台,最低配7万出头就能拿下,CLTC续航305公里,支持快充。关键是有闺蜜上个月刚提了台顶配,让我能好好体验。
这车看着小巧,内部空间却意外宽敞。上周载着三个闺蜜去郊游,后排居然没人抱怨腿麻。305公里续航在城里通勤完全够用,周末近郊游也不在话下。
车门设计得很贴心,开口角度接近90度,穿裙子上下车特别方便。后备箱能轻松放下两个登机箱,后排座椅放倒后甚至能塞进我的折叠自行车。
别看车身小巧,开起来却格外灵活。电机响应快得惊人,红绿灯起步总能第一个冲出去。坐姿比POLO高不少,视野开阔得像在开SUV。
个人觉得中配版本最划算,比低配多了侧气囊和全景影像。像我这种每天通勤30公里的,一周充一次电绰绰有余。小区充电桩越来越普及,完全不用担心续航问题。
唯一要吐槽的是中控屏,触控反应偶尔会卡顿。国产车总爱堆砌大屏,但系统优化还得加把劲。这点真该学学德系车的务实作风。
和我的POLO比起来,德系车就像个固执的老头,守着传统不肯创新。而国产车又像个毛头小子,总想搞些花里胡哨的噱头。
在试驾海鸥之前,我也看过不少微型电动车。很多车型为了追求所谓"科技感",把实体按键都取消了,这种设计我直接pass。开车时还要分心去戳屏幕,太不安全了。
最终选择海鸥的原因很简单:它既有电动车的经济性,又保留了实用的实体按键。空间够用,配置丰富,关键价格实在。作为都市代步车,它完美契合我的需求。
在这里呼吁大家,选车一定要注重实用性。那些为了造型牺牲实用性的设计,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汽车终究是交通工具,安全、可靠才是根本。
一个连基础体验都做不好的车企,凭什么让我们相信它能造出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