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发现没:
十年前,现代,起亚这些韩系品牌,还是街头巷尾的常客。
索纳塔,ix35,智跑,K5……随便哪款拎出来,都是性价比的代名词。
那时候,预算有限又想买合资车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去看看韩系。甚至有人说,韩系车是穷人的宝马,花小钱就能享受国际大厂的品质。
但现在呢?
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车型,早就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这不是夸张,
只要你查查最近的销量数据,就会明白:
韩系车的败退,比想象中更彻底。
可能有人会说,路上还能见到不少老款韩系车,怎么就混不下去了?
确实,靠着过去积累的保有量,这些车的能见度还不算低。
但如果看新车销售的表现,简直就是灾难现场。
以现代为例,2024年在华销量仅为28.6万辆,同比暴跌42%,创下入华以来最差纪录。曾经月销过万的领动,现在每月只能卖出三位数。
新能源领域更是全面溃败:名图纯电版全年销量不足2000辆,还不如比亚迪一款车单周的表现。
起亚的情况稍好,但也只是相对而言。2021年还能卖出37万辆,2024年直接腰斩到16.8万辆。最走量的福瑞迪,月销量已经从巅峰时的2万辆跌至不足千辆。
更讽刺的是,这两个品牌加起来的总销量,还比不上吉利一个月的出货量。
如果说平价车还能靠降价苟延残喘,那韩系的中高端产品线,基本已经宣告死刑。
现代的高端子品牌捷尼赛思,2024年全年销量仅有3872辆,相当于雷克萨斯一周的销量。号称对标BBA的G80,五月全国只卖出41辆,经销商退网的消息层出不穷。
而起亚的旗舰轿车K9,去年总共只登记了17辆。这个数字甚至比不上劳斯莱斯在中国的单月销量,堪称汽车界的行为艺术。
至于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斯汀格,早在2023年就默默停售,连个告别仪式都没有。
韩系车的崩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环节都暴露了战略失误。
首先,技术路线彻底掉队。
当中国品牌在混动和纯电领域狂飙突进时,韩系车还在死磕燃油机。虽然现代起亚集团全球市场有E-GMP平台,但引进中国的产品要么姗姗来迟,要么阉割严重。比如IONIQ 5比欧洲晚上市两年,续航还缩水15%,这种操作直接劝退潜在买家。
其次,产品定位全面混乱。
韩系车既想维持合资品牌溢价,又不得不参与价格战,结果两头不讨好。十五万的菲斯塔居然用干式双离合,二十万的库斯途全系没有四驱,这些反人类操作让消费者用脚投票。更可笑的是,某些车型的配置表看起来像十年前的产物,中控屏分辨率还不如千元手机。
最后,品牌形象彻底崩塌。
萨德事件只是导火索,真正致命的是后续应对失当。当其他品牌都在积极本土化时,韩系车却坚持全球统一标准,连车机系统都不愿做中文适配。这种傲慢态度,彻底寒了中国市场的心。
说到底——
韩系车的衰落,本质上是产品力,品牌力,营销力的全面溃败。
它们既没有德系的工艺背书,又失去日系的省油口碑,更缺乏国产车的配置诚意。在电动化,智能化,本土化三大关键战役中,每一步都慢半拍。
现在的消费者很现实:
同样的预算,买国产能得到满配体验,买德日系能获得品牌认同,而买韩系车……除了一个日渐褪色的logo,还能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