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小区楼下,瞅见张叔倒车。那车屁股离花坛就剩一拃远了,他愣是没低头看中控屏,左手搭在方向盘上轻轻一打,右脚在刹车上点了两下,“咔” 一声就停得稳稳当当。我当时就纳了闷,现在新车不都带 360 度影像吗?他这老捷达连个倒车雷达都没有,咋比年轻人还溜?
凑过去递了根烟,张叔接过烟,打火机 “噌” 一下点燃,吸了两口说:“小年轻才整天盯着那屏幕看,咱这老骨头,靠的是‘估摸着来’。” 我赶紧追问,他吐了个烟圈,指了指车窗外:“你看啊,倒车的时候,别光盯着一个地方。左边后视镜里,能看见后车轮子离马路牙子多远;右边镜子呢,瞅瞅旁边有没有自行车过来。实在拿不准,就伸脖子从后窗往后瞅两眼,那感觉比屏幕上的线靠谱多了。”
说起来,我刚拿驾照那会儿,倒车全靠影像,屏幕上红黄绿线一变,手就慌得跟打摆子似的。有次影像突然卡了,车屁股怼在墙上,保险杠凹了块,被我爸好一顿说:“机器能靠得住?你那俩眼珠子是摆设?”
后来跟着我爸练车,才发现老司机的 “招儿” 真不少。他倒车时,身子总微微往前倾,右手握着方向盘,左手时不时搭在车窗上,眼睛跟扫描仪似的,左边后视镜扫一眼,右边后视镜瞥一下,偶尔还转头从后窗望出去。“你看那棵老槐树,” 他指着车后不远的树,“咱车尾离它还有两步远,这时候打半圈方向,保准蹭不着。”
其实啊,老司机不是不用影像,是他们早把 “看环境” 变成了本能。就像你闭着眼睛能摸到自己家门锁,他们对车的长宽高、转弯半径,心里门儿清。我邻居李婶,开了二十年出租车,她说现在换了带影像的车,也就下雨天看两眼,平时全凭 “感觉”。“你开久了就知道,车就跟你胳膊腿儿似的,哪块离障碍物近了,手上能感觉到较劲,耳朵听发动机声音也能辨出来。”
有回跟张叔去郊外钓鱼,路过一个窄巷子,两边墙都快贴上车身了。我吓得不敢动,张叔却慢悠悠地挂倒挡,嘴里念叨着 “左边留一拳,右边放半掌”,方向盘在他手里跟玩似的,左打一点,右回半圈,愣是把车倒了出来,轮胎离墙皮就差根手指头的距离。我问他咋这么准,他嘿嘿笑:“年轻时候开解放牌,那车比现在这捷达宽半米,没影像没雷达,不也照样在山里转?多练练就有谱了。”
现在的车确实先进,全景影像、自动泊车,啥功能都有。但老司机总说,机器是死的,万一哪天影像延迟了、雷达失灵了,还是得靠自己的眼睛和感觉。就像用惯了计算器,也得会掰手指头算账不是?
我自己后来也慢慢试着少看影像,倒车时先瞅后视镜,再转头看后窗,刚开始总怕蹭着,练多了才发现,心里还真有个数了。有次在超市停车场,旁边停着辆大 SUV,我没看影像,凭着感觉倒进去,下车一看,两边距离差不多,心里还挺得意,这大概就是张叔说的 “车感” 吧。
所以啊,老司机不是不待见新科技,是他们把 “看路” 这事儿刻进骨子里了。咱年轻人学倒车,影像可以看,但也别丢了老法子 —— 毕竟车是活的,人是活的。要是觉得这事儿说得在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下次还能跟你唠唠老司机那些藏着掖着的开车窍门,保不齐哪天就用得上呢,发财小手动一动,好运跟着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