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民智通:从无人驾驶明星到巨亏深渊,散户血本无归的警示录
曾经头顶无人驾驶概念光环,在一季度净利润暴涨1829%的刺激下,股价三个月内如火箭般蹿升92%,引得无数散户高呼“下一个十倍股”。然而,仅仅三个月后,兴民智通便用一份惨烈的业绩预告,无情地撕碎了所有美好的憧憬:上半年巨亏2.5亿,净利润暴跌4030%,而导致这惊天逆转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炒股“踩雷”。
昔日明星陨落,无人驾驶泡沫破裂
时间拨回到2025年4月,彼时兴民智通借着“无人驾驶 华为合作”的概念东风,在短短60天内股价暴涨20.84%,市盈率被疯狂炒至197倍。然而,在这看似光鲜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智能网联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0%,一季度扣非净利润更是低得可怜,仅有142万,所谓的利润暴增1829%,完全是依靠高风险的炒股收益强行支撑。
2024年8月,一场“空手套白狼”式的资本运作更让公司前景蒙上阴影。高赫男仅凭0.52%的微弱持股,便通过表决权委托,巧妙地控制了9.6%的投票权,摇身一变成了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的极度分散也为日后的风险埋下了伏笔:第一大股东四川盛邦的持股比例仅为8.38%,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不足25%。
业绩预告引爆“雷区”,47亿市值瞬间崩塌
7月14日,这份迟来的业绩预告终于像一枚重磅炸弹般引爆。兴民智通高达47.6亿的市值瞬间崩塌,在高位盲目追涨的散户们深陷泥潭,账面浮亏超过30%。
7月15日,绝望的散户们试图自救。超过5353万的资金涌入,希望能够撬动跌停板,但最终却无功而返。30万手的巨额卖单如同坚不可摧的铁幕,死死地封锁住了逃生的出口。主力资金趁机大举撤离,单日净流出高达627万,4.69万股东户均亏损高达5.4万元,血本无归。
主业空虚,投资失利,资金链濒临断裂
真正让兴民智通陷入绝境的,是其早已千疮百孔的核心业务。打开兴民智通的账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公司营收支柱的钢制车轮业务,在2024年贡献了74.45%的营收,但毛利率却低至惊人的-6.72%,这意味着每卖出一个轮子,公司都在亏钱。这项传统业务就像一台锈迹斑斑的机器,过去五年营收从18亿大幅缩水至7.8亿,毛利率也从13.64%暴跌至1.5%,累计未弥补的亏损窟窿高达13亿。
即使是寄予厚望的无人机公司珠海双捷,也未能给公司带来实质性的收入,曾经被热炒的低空经济概念,最终沦为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公司极力吹捧的智能网联业务看似光鲜,其子公司英泰斯特虽然占据了新能源汽车T-BOX市场40%的份额,并与华为、百度合作车路云项目,毛利率也高达40.6%,但这项业务在2024年的收入仅为7535万,占总营收的比例甚至不足10%,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可谓是杯水车薪。而九五智驾开发的智能后视镜,尽管拥有人脸识别等先进功能,却因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三年时间里未能贡献一分钱的利润。
在主业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兴民智通的投资部门却玩起了“火中取栗”的危险游戏。2025年一季度,公司凭借炒股狂赚1.35亿,非经常性收益占比高达81.14%,正是这笔意外之财,才使得公司净利润实现了1829%的虚假暴增。然而,好景不长,二季度股市剧烈波动,重仓股暴跌导致公司公允价值巨亏,直接吞噬了上半年的利润。最终,财报显示,1-6月主营业务实际盈利仅为631万,而投资损失却将亏损窟窿扩大至2.5亿。
比巨额亏损更为致命的是,兴民智通的资金链已经濒临断裂。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仅剩下2904万,同比腰斩51%,流动比率更是低至0.56,这意味着公司已经无力偿还短期债务。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每年还要承担2317万的财务费用,而近三年经营现金流均值仅能勉强覆盖流动负债的6.7%,一旦供应商集中讨债,公司随时可能面临破产危机。此外,控股股东早已质押了1.17亿股,占流通股的18.88%,部分股权甚至已经被司法冻结。
维权无望,警钟长鸣
兴民智通上市15年累计融资24亿,分红却仅有1.39亿,分红融资比仅为0.06,这样的记录让小股民的维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这场由“无人驾驶”概念炒作引发的悲剧,最终以4.69万散户血本无归的结局惨淡收场,也为整个市场敲响了一记警钟。在追逐热点概念的同时,投资者更应保持理性,深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切勿盲目跟风,以免成为资本市场上的“韭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