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州的工业版图上,渤海活塞有限公司如同一块被匠心打磨的钢铁基石,用七十余年的坚守书写着中国制造业的韧性传奇。
从1951年建厂时的手工作坊,到如今全球品种最全的锻钢活塞生产基地,这家企业以“山高万仞只登一步”的信念,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将“中国活塞”的名片嵌入世界发动机核心部件供应链,成为滨州工匠精神的典型注脚。
近日,围绕科技创新与弘扬企业家精神等相关问题,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专访了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世英。
破壁者的觉醒:从跟跑代工到自主创新的转折
1963年涉足活塞生产的滨州渤海活塞,起步时便面临着与国际巨头近半个世纪的技术代差。在长达数十年的“来图加工”阶段,企业甚至连活塞材料的基础数据都依赖国外标准。2000年前后,国际零部件巨头在华合资建厂时放出“十年内让渤海活塞消亡”的言论,成为刺痛企业技术团队的转折点。
2002年,渤海活塞毅然筹建发动机台架实验室与理化实验室,开启数据积累的征程。工程师们从零开始记录活塞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场分布、热疲劳极限等核心参数,逐步建立起中国首个活塞研发数据库。如今,国内90%以上主机厂的活塞性能测试均由该实验室承接,其数据标准已获得国际同行认可。从“技术附庸”到“标准制定者”的转变,印证着滨州人“不甘人后”的骨气。
十年磨一剑的攻坚:锻钢活塞的技术突围
当发动机排放压力突破25兆帕,传统硅铝合金活塞面临性能瓶颈,国际市场长期被技术实力更胜一筹的德国、美国企业垄断。从2005年起,渤海活塞总工程师刘世英团队启动锻钢活塞研发,在无参考资料情况下,经历了废品率一度高达70%的艰难探索。他们创新采用摩擦焊接、激光焊接等复合工艺,开发出组合式钢活塞结构,最终将活塞材料初晶硅尺寸从100微米细化至4-6微米,可靠性提升4倍以上。
通过这项耗时10年的技术攻关,研发团队拿下了22项核心专利,使渤海活塞成为全球唯一掌握全系列锻钢活塞生产技术的企业。企业研发的“渤海135+”硅铝合金材料抗拉强度等关键指标超越国际同类牌号,获日美专家认证;独创的陶瓷燃料室结构,将耐高温性能提升至420℃,成为全球活塞领域的标志性技术突破。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正是滨州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最佳诠释。
传薪火的匠心矩阵:从技术迭代到精神传承
在渤海活塞技术研发大楼,“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全国质量奖”奖牌交相辉映,而比这荣誉更珍贵的是延续三代的“传帮带”机制。老一辈技术专家王宝沛曾带领青年团队承接国家863项目,李成俭等工程师主动为后辈承担设计失误责任,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培养模式,让技术经验与匠心品格同步传承。
作为第三代技术领军人,刘世英将“多问为什么”的研发理念传递给团队。在数字模拟工作室,年轻工程师依托企业20年积累的数据库,将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在材料实验室,科研人员需精准测定线膨胀系数、导热率等30余项指标,确保每个零件误差不超过0.01毫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培育出一批包括上海交大博士在内的技术骨干,形成了老中青衔接的匠心人才矩阵。
工业文明的精神特质:从零件到民族品牌的升华
走进渤海活塞展厅,硅铝合金活塞、锻钢活塞、陶瓷结构活塞如同工业艺术品,展现着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当这些核心部件装配在国内外知名车企的发动机中,其背后是滨州工匠“把每件产品做成精品”的执念。从实验室里凌晨亮着的灯光,到生产线上毫米级的精度把控,再到国际市场上与行业巨头的同台竞技,渤海活塞的崛起之路,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进阶升华。
在企业荣誉墙上,时任董事长林风华的名字与“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格外醒目。2002年,林风华赴美考察时,从拆解开的发动机零部件中敏锐捕捉到锻钢活塞的技术发展趋势,当即决策“必须抢占未来技术高地”。这一判断直接推动企业开启锻钢活塞研发征程。林风华创立的“技术创新容错机制”为研发团队10年攻关提供了坚实后盾,其“用战略眼光守护匠心”的领导哲学,成为滨州工匠精神“谋远虑近”的生动注脚。
正如荣誉墙上镌刻的“泰山品质认证”“国家科技进步奖”所示,滨州工匠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为每个数据的反复验证、每项工艺的千百次打磨、每代人的接力攀登。在刘世英看来,这种精神的本质是“用时间沉淀价值”——当渤海活塞的技术标准成为行业标杆,当中国活塞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席位,滨州工匠们用70年光阴证明:匠心所至,铁骨亦能铸辉煌。
来源:品质滨州客户端 记者 刘立华 董文林
编辑:孙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