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尔街日报》发布名为《比亚迪如何在中国电动车价格战中“挤压”供应商》的文章,“揭秘”了比亚迪应对价格战的方法。
《华尔街日报》介绍称,比亚迪最近将一款入门级电动汽车的价格降至相当于不到8000美元(约人民币5.74万元)。供应商表示,为了达到如此低的售价,比亚迪正通过要求降价和拖延付款期来“挤压”供应商。
细节方面,比亚迪通常先用一种其称之为“迪链”的电子借据向供应商付款,供应商可能要等大半年才能将这些票据变现。供应商们表示,这种付款方式严重影响现金流。但为了保住订单,他们不得不勉强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为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呼吁车企反内卷。多家车企积极响应,比亚迪于6月11日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携手上下游伙伴推动产业行稳致远。一个月后,《华尔街日报》揭秘比亚迪应对价格战的方法,似乎说明比亚迪并未践行此前的承诺。
近年来,因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比亚迪经营质量不断恶化。财报显示,比亚迪存货从2023年底的877亿上升至2024年底的1160亿,2025年Q1末进一步飙升至1544亿,三个月时间内增加33%。与此同时,2025年Q1,比亚迪存货周转天数为90.29天,一改此前的下行趋势,出现同比增长,经营现金流85.81亿,在2024年下滑21%的基础上,继续下滑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