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来自读者朋友的留言。看来,俺们这个号里面,有很多驾驶高手啊。借着这个留言,衍生下。
传统意义上,车感更多指驾驶者对空间的掌控:对车身尺寸的直觉、对转弯半径和车距的拿捏。这种空间感让人判断车辆能否顺利穿行于狭窄巷道,确保不剐蹭、不越线。
然而,当车速攀升,时间维度的挑战悄然出现:高速行驶中,驾驶者主观上会产生“时间压缩效应”,决策窗口被挤压,留给反应的时间变少 。
举例来说:在100 km/h的速度下,汽车每秒前进将近28米——也就是说,一眨眼的愣神,就可能错过几十米的制动距离。
如果,低估了车的真实车速,可能延误刹车时机;高估了自己的反应时间,又可能滋生危险的自信。而,时间感速度感好的车手,能在大脑主动构筑“缓冲区”。**
所以,车感不止是对空间的敏锐,更包含对时间流逝的把控。空间感是车之躯体的延伸,而时间感则是速度赋予驾驶者的大脑挑战。时间感/速度感,再加上空间感以及车与车体感交互,可能才是关于车感相对完整的构成。
前四篇都说的更多是空间感和人车互动,有兴趣可以回去看看。没有“空间感”的人,也能练出车感?
老司机们说的:这个车很“跟手”,到底在说什么?
老司机们说的:这个车很“跟脚”,到底在说什么?
车,怎么就变成人的神经末梢延伸了?
这篇说说时间感/速度感,先从认知科学视角看看。
行驶时,大脑究竟如何感知时间与速度?
驾驶,主要依赖视觉信息。据统计,人类90%的驾驶判断来自视觉线索。而在高速场景下,视觉呈现出“光流”(optic flow)现象:路旁的树木、电线杆以更快的频率从眼前掠过,形成密集移动的视觉流场。
通常,光流的速度提供了我们判断车速的线索——“局部边缘率”(optical edge rate,即视野中单位时间掠过的物体数量)降低会让人感觉车速变慢。
但,在空旷的高速公路或深夜极少车流的环境中,即使车速很高,眼前可参照的物体却不多,光流反而稀疏。缺乏视觉参照会导致大脑低估实际速度——就像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开车,可能不自觉飙得很快却不觉得。
这种由视觉信息不足引发的速度错觉,让驾驶者产生“时间还很充裕”的误判。这是关于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我们看看处理信息的大脑本身。
大脑的速度/时间感也是会跳变的
突然面临危险,高度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飙升,大脑进入高速运转模式。大量当事人报告在严重车祸、竞技体育瞬间体验过“子弹时间”般的慢动作幻觉 。现代研究对此有不同解释:
一方面,快速运转的大脑可能让外界信息处理加速,使每毫秒都塞满更多印象,因而主观感觉时间拉长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记忆效应——危急时刻我们记下了平时记不住的细节,事后回想起来信息密度很高,仿佛时间变慢。职业赛车手会把这个称为进入“心流状态”。
高度专注下,眼中每个帧画面都清晰而缓慢。
无论机制如何,大脑的主观时间并非恒定不变。
所以,人因工程教授会说:“驾驶安全不仅是物理学,更是心理学。”所以,职业赛车教练会对学员说:“慢下来,才能快起来”。如果真要练的话,怎么练?
速度感与时间感的形成机制:多感官协同与大脑整合
动手动脚之前,先看下练习的原理。
速度感:从「外部线索」到「身体记忆」的递进
速度感本质是大脑对「单位时间内空间变化」的知觉,在驾驶中通过三级线索逐步建立:
初级线索:视觉与听觉的直接反馈
视觉上,视野中物体移动速度(如路边树木后退频率)、道路标线间距变化,会让大脑快速判断车速——高速行驶时近处景物模糊、远处景物移动慢,低速时则相反。听觉上,发动机转速、风噪、胎噪的频率变化(如高速时风噪尖锐,低速时发动机声音低沉),也会成为速度判断的辅助信号。
中级线索:动觉与平衡觉的身体感知
车辆加速时的推背感、减速时的前倾感,以及转弯时的离心力,通过内耳平衡器官和肌肉张力变化传递给大脑,形成「身体对速度的直接记忆」。比如老司机松油门时,仅凭身体前倾幅度就能大致判断车速下降了多少。
高级线索:车辆性能的「人车默契」
长期驾驶同一辆车后,大脑会将油门深浅、刹车力度与实际速度变化关联,形成条件反射。例如,熟悉的车轻踩油门到1/3行程对应60km/h,这种「操作-反馈」的闭环让速度感知从「被动接收」升级为「主动预判」。
时间感:从「外部参照」到「内部节律」的校准
时间本身不可直接感知,驾驶中的时间感依赖「外部事件锚点」和「内部生理节奏」的双重校准:
外部锚点:路况与任务的「时间标尺」
大脑会以行驶距离(如“从A到B通常10分钟”)、交通信号灯周期(如“红灯约60秒”)、转弯角度(如“90度弯需3秒完成转向”)等作为时间参照。例如,在高速上以100km/h行驶时,大脑知道“1分钟约前进1.6公里”,通过距离反推时间流逝。
内部节律:情绪与专注度的「时间滤镜」
情绪会显著扭曲时间感知:焦虑时(如堵车),每一秒都被放大,觉得时间漫长;专注时(如流畅驾驶),大脑忽略时间流逝,反而觉得“时间过得快”。此外,心率、呼吸等生理节奏也会成为隐性时钟——匀速行驶时,稳定的生理节律会让大脑对时间流逝产生「平稳感」。
好的,原理知道了,真要练是吗?
刻意练习的训练路径
速度感训练:建立「多维度感知闭环」
基础:视听-车速表对照训练
在安全情况下,先观察车速表读数(如50km/h),同时感受此时的发动机声音、风噪、车身震动,用余光观察窗外景物移动速度,将这些感官信号与具体车速绑定。如果仅凭感官判断,误差能控制在±5km/h内,就很犀利了。
进阶:「原始感知重建」
在安全情况下,记录“轻踩-中度踩-重踩”对应的减速度(如轻踩对应0.2g,重踩对应0.8g),让肌肉形成「力度-速度」的条件反射。
场景化:复杂路况的速度预判
在安全情况下,在窄巷、弯道、坡道等场景中,刻意练习“提前减速”:根据巷宽判断需降至15km/h,根据弯道弧度预判需减至25km/h,让大脑建立「场景-速度」的关联模型。
记住:在安全的情况下!在安全的情况下!在安全的情况下!
然后,一直记得刻意练习就行,速度感与时间感的精准化依赖「错误-修正」的神经回路强化。
强化着,强化着,有一天就悟了
每一位普通驾驶者都可以通过训练,在主观上拓展自己的时间感知,让快节奏的驾驶变得从容不迫。
速度感与时间感的形成,本质是「身体感官-车辆性能-外部环境」的三元协同。
空间感让驾驶者直接融入交通环境,速度感给了实时的动态反馈;而时间感是给了驾驶者对变化的从容度和决策余量。
而刻意练习的核心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带着目标的感知校准”。通过视听动觉的多维度绑定、场景化的预判训练、情绪的主动调控,让大脑
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构建模型”。
愿爱开车的你,都能早日构建属于自己的“主动模型”
好的,聊到这
在你心中,哪台车最让你有“时间变慢”的感觉?是电门线性?还是底盘的沟通感?你最喜欢的“人—车—时间”协同的瞬间,是哪一段路、哪一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