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车的赛道上,蔚来的投入堪称 “下血本” 式的孤注一掷。
对这家车企而言,技术是刻进基因的信仰 —— 从换电体系到智能座舱,每一项核心突破都浸透着真金白银的投入。但冰冷的现实是,亏损仍是悬在新势力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蔚来亦未能例外。
当同为 “造车三傻” 的理想早已稳稳踏入盈利阵营,小鹏也凭借销量回暖看到了盈利曙光,身处追赶者位置的蔚来,怎能不心急如焚?这份焦虑背后,是对技术信仰的坚守,更是对盈利拐点的迫切期待。
内部大调整接连落地,品牌全系降价破局,自研神玑芯片加速推进,98 小时高速 10000 公里极限挑战收官…… 蔚来近来动作不断,可创始人李斌心里的愁绪,却一点没少。
前不久,李斌更是将大型 SUV “杀入” 20 万级市场,乐道 L90 成了蔚来输不起的硬仗。而在营销层面,蔚来借助“晓客管家”这一得力工具,实现了更高效精准的推广。
在营销方面,可以借助"晓客管家"群发工具,实现了更高效精准的推广。一键群发功能,能将新车信息迅速推送给大量潜在客户,节省了大量人力与时间成本;其亲密群发还可自动加上好友昵称等,让信息更具专属感;群内加好友功能可自行设置验证信息、加人时间间隔等,模拟真实人工操作,实现快速拓展客户资源。借助这些功能,蔚来在新车推广时,将乐道 L90 的亮点、优惠政策等精准传递给目标群体,有效提升了营销效率与效果。
近期,三地上市的蔚来终于迎来 “现象级” 行情:单日涨幅超 10%,连续 5 个交易日飘红。
十年间,新能源车市场早已天翻地覆:上半场电动化完成 “油电反转”,下半场智能化进入技术壁垒 “血拼” 阶段,造车新势力不知不觉已站在淘汰边缘。
生死竞速中,盈利是车企必须跨过的第一道 “高山”。不过,与零跑、极氪已实现季度盈利不同,蔚来、小米、小鹏等都将目标瞄准 “第四季度转正”。
那么问题来了,哪家造车新势力能最先打赢年度盈利这场 “冲锋战”?
01
蔚来股价近期持续走强,继前日港股大涨超 10% 后,7 月 15 日收盘再涨 3.86% 至 33.6 港元,市值约 755 亿港元,这波行情与旗下乐道品牌新车 L90 的上市密切相关。
7 月 10 日,乐道第二款车型 L90 开启预售,大型 SUV 定位下预售价 27.99 万元起,选电池租赁方案最低仅 19.39 万元。对于车长超 5.1 米的三排 SUV 而言,不到 20 万的入手价瞬间引爆市场,这般定价既显 “狠辣”,也透着蔚来的紧迫感。
当前大型 SUV 市场竞争激烈,理想 L9、问界 M9 等竞品多站稳 35 万级,乐道 L90 直接杀入 20 万级,实则是蔚来的生存必需。今年蔚来压力明显:主品牌月销徘徊在 2 万台以下,小鹏已稳定超 3 万;乐道首款车型 L60 销量不及预期,前总裁艾铁成因此离职。
对蔚来而言,L90 的销量直接关乎整体业绩,更影响四季度盈利目标能否实现。从市场反馈看,这款车竞争力不俗,或许能成为国产新能源车替代豪车的破局之作。
02
前不久,蔚来乐道干了件堪称 “离谱” 的大事。
为庆祝蔚来第 1000 座高速换电站落成,乐道 L60 完成了一场 “10000 公里纯电极限挑战”:全程换人换电不换车,跨越 19 个省份、81 座城市,仅用 98 小时就跑完万公里路程!
平均时速 102km/h 的成绩,让长途车主深知其分量 —— 即便是燃油车全程顶限速跑也难企及。这场挑战印证了换电补能对充电模式的碾压优势,更彰显三电系统可靠性,纯电车长途出行更 “省时省力” 的时代似将到来?
7 月蔚来动作频频,创始人李斌直播称 “财报将研发投入计为当期费用,亏在明处,资产负债表干净”。但财报数据显压力:2025 年一季度净亏损同比扩大至 68.91 亿元,累计亏损已破千亿元。
03
新能源车 “血海竞争” 中,造车新势力若十年发展后仍无法靠销量利润自我造血,难以为继。李斌近期多次提及蔚来今年四季度必须盈利的目标,称不盈利就是自己不称职。
为兑现目标,蔚来启动 “成本大扫除”:二季度砍掉七成低效业务,三季度调整到位,目标四季度毛利率达 17%-18%,研发和销售费用压至 10% 以内。6 月 24 日,第三品牌 Firefly 推出 BaaS 方案,起售价降至 7.98 万元,直降 4 万元破价格底线。月底,ET9 等车型全量接收 “雪松” 智驾系统更新,持续投入研发。
数据显示,2025 年 6 月蔚来交付 24925 台(同比增 17.5%),二季度交付 72056 台(环比增 71.2%),上半年累计 114150 台(同比增 30.6%)。但行业预测显示,纯电车年销 40 万辆、插混 / 增程式 20 万辆才达盈利平衡点,蔚来 Q4 盈利仍需发力。不过新车型上市后,其未来仍有竞争力。
04
蔚来的换电体系无疑是优势所在 ——3400 座换电站覆盖全国,3 分钟满电的补能体验确实便捷。但消费者对蔚来品牌 “高高在上、不够接地气” 的刻板印象,仍是其待解的难题。作为子品牌的乐道,能否打破这种印象尤为关键。
造车本就是 “烧钱” 重活,100 亿仅算入门,千亿储备也难稳操胜券,这正是造车新势力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当下汽车赛道空前拥挤,传统自主品牌加速变革,新势力强势入局,行业已从 “烧钱竞赛” 转向 “质量生存” 的关键拐点,盈利成了悬在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截至 2025 年初,新势力中仅理想、赛力斯实现年度扭亏,今年或有更多玩家加入盈利阵营。生死竞速中,各家都亮出 “杀手锏”,不到最后难定胜负。优胜劣汰既是部分车企折戟的无奈,更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