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油发电再用电驱动车,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这是许多人第一次听说增程式电动车时的反应。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场能源转换背后的科学博弈。
从能量守恒看,汽油蕴含的能量本可直接驱动车辆,但传统燃油车的能量利用率低得惊人:
汽油车市区行驶时,发动机热效率仅20%,算上传动损耗和怠速浪费,最终只有18.7%的能量驱动车轮;
高速时效率升至31.5%,但仍有近七成能量化作尾气和热量消散。
反观增程技术:1升汽油通过高效发电机可发约3度电(理论值8.98度,实际因多重损耗打三折)。这些电驱动电机时,综合能量利用率反而飙升至31%以上,尤其在市区碾压燃油车。
为何烧油发电反而更省?关键在“扬长避短”:
发动机只干最擅长的活:增程器专注发电,始终维持在40%热效率的最优区间(如丰田Dynamic Force发动机),避开燃油车低速、怠速等低效工况。
电机高效补位:电动机能量转化率超90%,且无变速箱损耗,起步、爬坡时扭矩响应更快。
结果?同样100升油,市区和郊区行驶,增程车比燃油车多跑20%以上路程。
增程的软肋在高速场景:
当车辆匀速巡航时,燃油车发动机直接驱动效率达35%,而增程车仍需“油→电→动能”二次转换,额外损耗使效率反被燃油车反超。
这也是理想L6等车型高速油耗(7.27L/100km)接近同级燃油车的原因。
抛开理论争议,用户真实需求才是核心:
纯电体验+无里程焦虑:城市用电每公里成本0.1元,长途烧油也无须找桩;
政策红利:绿牌路权、免购置税,直击一线城市用车痛点;
技术妥协的代价:增程系统比燃油车贵约30%,但省下的油费和牌照费可能几年回本。
“油发电”绝非多此一举,而是用发电的高效区间,弥补燃油车的天生短板。如同混合双打——发动机和电机各司其职,在低速战场碾压对手,高速赛道暂居下风。未来,随着热效率突破45%的下一代增程器量产(如马自达Skyactiv-X),这场能效博弈的天平还将倾斜。
当技术不再非黑即白,“适不适合”远比“先不先进”更重要——这或许才是增程技术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