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重拳与市场规律双管齐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艰难挣脱低水平内卷的泥潭。
2025年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直指行业非理性竞争乱象。李强总理在会上强调要“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这标志着国家对行业“内卷式”竞争的政策干预进入新阶段。
就在会议后次日,中央第四指导组组长车俊带队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开展下沉调研,工信部、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迅速协同部署规范产业竞争秩序的四项重点任务。一场针对行业恶性价格战、虚假宣传与供应链失衡的整治行动全面铺开。
一、行业高速扩张下的“内卷”困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41.4%和40.3%,新车销量渗透率已达44.3%。预计全年销量将突破1600万辆,渗透率超50%,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正式进入“油电平分”时代。
繁荣背后,非理性竞争暗流涌动。2024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白热化,新能源车新车平均降价力度达1.8万元,降幅达9.2%。行业利润率被持续压低: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3.9%,显著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平。
价格战引发连锁反应:部分车企为压缩成本,采用低质零部件导致安全隐患;大车企拖欠中小供应商货款,危及供应链资金链;车企研发投入被挤压,行业创新动能减弱。“企业陷入‘降也不是,不降也不是’的两难境地”,一位新势力车企负责人坦言,头部企业不敢率先涨价,腰部企业更无力破局。
二、反“内卷”政策组合拳密集落地
国家层面整治措施正从“倡议引导”转向“监管干预”。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三项核心措施,即:成本调查与价格监测:通过审计车企财务数据,识别低于成本价倾销行为;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防范偷工减料、宣传配置与实际交付不符等失信行为;支付账期承诺监管:重点车企对供应商货款账期不超过60天,缓解中小供应商资金压力。
政策执行机制迅速完善。7月17-18日,多部门联合行动:中央第四指导组赴中汽协调研,工信部等三部门召开行业座谈会,部署价格监测、缩短账期、标准引领、行业自律等四项任务。
针对行业集中度过低的结构性症结(中国车企超100家,而成熟市场通常不足10家),政策更注重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业内专家建议对年销量低于1万-2万辆的企业设定过渡期,倒逼无效产能出清。“实质是对产业竞争秩序的一次强力纠偏”,通过监管与市场力量结合,推动行业从低水平内卷向高质量竞合转型。
三、价值竞争重塑产业未来图景
政策干预为行业转型提供缓冲期,但破局“内卷”的根本路径仍在于技术创新与生态重构。
竞争逻辑正从价格维度转向价值创造。岚图汽车CEO卢放指出,应“坚持技术创新,实现从比拼参数到创造价值的跨越”。供应链关系同步重构,芯驰科技等本土芯片企业参与整车设计早期阶段,实现联合开发。“车能路云”生态融合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参与电网调峰,V2G技术覆盖30%公共充电场站。
全球化布局成为新增长极。头部车企通过海外本土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2024年出口占比超60%;宁德时代、比亚迪在东南亚、欧洲建立生产基地,中国技术标准开始反向输出全球。
政策监管的缰绳正在勒住狂奔的价格战野马。随着成本监测体系建立、账期承诺刚性兑现,供应链上的“小河”将重新因“大河有水”而充盈流动。行业阵痛期后,市场集中度必然提升——中国100余家车企的混战局面,终将向不足10家的成熟市场格局收敛。
当电子与软件成本占比攀升至70%,当固态电池与L3自动驾驶成为标配,竞争的胜负手早已不在价格标签上的数字。价值创造的深度,终将定义中国新能源汽车最终能驶向多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