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围绕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安全和质量问题,以及恶性内卷乱象,自4月份以来,短短三个月内,工信部以及相关部门不仅已经连续10余次重磅发声和出拳整治,而且为了规范和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有序竞争,近段时间以来,规范和整治行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继7月16日,国常会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提出三点规范举措之后,有媒体报道,为了进一步聚焦“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7月17日,相关部门指导组已经与北汽集团、比亚迪集团、中汽协等企业以及协会机构进行了座谈交流。
7月18日,工信部等部门再次联合召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以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此次座谈再次提及了四点要求,一是加强监督检查,二是健全长效机制,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四是加强行业自律。在此次座谈中,有17家重点汽车企业参与了此次座谈。
围绕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秩序规范,三天内三项重大动作,这显然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围绕近几年来国内车市的无序竞争、恶性内卷以及价格战等行业乱象,汽车行业内卷的整治力度和整治强度正在不断提高和加强,国内车市或将很快迎来史上最严厉的监管和铁腕整治。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监管重拳第一次出手整治和规范汽车产业的竞争秩序了。为了推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今年3月28日,工信部就发布了《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对电池安全提出了更高标准,“不起火,不爆炸”首次上升为强制性要求,而这份新规也被业界称为“史上最强电池安全令”。
4月14日,工信部雷霆出手整治汽车行业智驾乱象,明确要求汽车企业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5月8日,工信部再次出手隐藏式门把手,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逻辑,冗余设计、安全标志的可见性以及结构强度等提出了新的规定。
5月底,伴随着汽车行业新一轮价格战爆发,针对中汽协发出的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倡议书,工信部也迅速回应表态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6月9日,为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经营和宣传营销行为,守牢安全底线,工信部正式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在严格监管汽车产业质量和安全的同时,针对6月份以来国内多家车企关于缩短供应商支付账期至60天的承诺,7月9日,工信部更是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通了“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
不难发现,近三个多月时间来,围绕电池安全、智能驾驶、隐藏式门把手,以及行业价格战,产品质量、供应商账期……伴随着整治行动的不断深入,汽车行业的整治行动也逐渐从产品安全、产品质量逐渐扩展到了行业价格战以及产业链层面。
而政策密集出台,监管重拳频频出手的背后,是汽车产业的发展亟需回归健康、理性、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众所周知,在近几年来的市场价格战和内卷潮推动下,汽车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不仅主机厂面临着亏钱卖车的窘境,而且伴随着主机厂将成本压力向上下游合作车企转移传导,从汽车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到下游的经销商,也都普遍面临着资金压力。
在价格战的冲击下,产业链的成本和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为了追求速度,部分车企研发周期和品质验证周期被不断缩短和压榨,也为产品品质和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带来了风险。
为了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行业乱象亟需得到有效地整治,车市发展亟需回归健康的发展正轨。
从近几个月的整顿行动来看,虽然整治车市内卷式竞争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在监管部门的重拳出击下,推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抵制行业恶性竞争已经成为了产业链共识。而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伴随着行业加强自律,汽车产业的整顿行动也有望陆续收获成效。对此,我们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