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新能源车势头很猛,大家都在讨论“销量飙升”、“技术飞跃”、“国产车崛起”。
但有个细节,很多人可能没注意:
现在的新车,尤其是国产新能源车型,基本都很少配“国产轮胎”了。
就拿小鹏、极氪、蔚来这些品牌来说吧——
稍微高一点的配置,不是米其林就是马牌、固特异,清一色是外国品牌….
国产轮胎的身影,几乎看不见。
说来也奇怪了:
现在的电车,从电池到电机再到车机系统,几乎全是国产自研的;
为什么到了轮胎这一步,却要搞特殊化呢?
聊到这个问题,有人会觉得,这和“品牌形象”有关。
说白了,现在的新能源车是造得挺高级的,配置也不低;
但要是看到轮胎是国产的,怕消费者当场劝退,觉得“不够档次”。
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背书”——
用个国际大牌轮胎,就像给整车贴了个“认证章”,看着就靠谱,能让人更放心下单。
听上去好像有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稍微一想,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因为现在的电车,从电机、电控到电池,几乎全是国产自研的,大家照样买单、照样叫好;
怎么一到轮胎这一步,国产的就不行了?
可见,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原因其实在于:
电车的轮胎,跟油车压根不是一个标准,对性能的要求,真的高了不止一截。
当然,这不是说国产轮胎不行。
事实上,国产轮胎这几年进步飞快,抓地、湿地、噪音、舒适性各方面,早就甩掉“土胎”的帽子了。
像很多传统油车上,国产胎用得好好的,也没听谁大范围吐槽过。
但问题是——放在新能源车上,这套标准,就不太够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是因为电车太重了!
别看现在大家都说“电驱系统结构简单、效率高”——可电池太沉了啊。
随便一辆中大型纯电车,车重就能轻松上两吨,甚至2.5吨。
就这个重量,对比同级的油车,重出两三百公斤都不稀奇。
车一重,对轮胎的负载和耐久性要求,自然就高得多:
你得能扛得住、压得稳、刹得牢,还不能加速磨损、快速老化——这对轮胎来说,就是个巨大的“隐形负担”。
而且别忘了,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一上来就是400牛米、500牛米的扭矩。
起步就能“推背”,加速一脚电门就窜出去——这种瞬间爆发力,对轮胎的抓地力和结构强度,是实打实的挑战。
所以轮胎要是不够强,真可能一个急刹就“磨毛边”,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安全隐患。
这时,问题就来了:
国产轮胎虽然进步很快,但在高扭矩、高负重的适配性上,确实还有点差距。
尤其是在极限条件下——比如连续高速过弯、紧急制动时的表现,和国际大牌之间,还拉着不小的差距。
考虑到这点,所以新能源车上,就很少用国产轮胎了。
另一方面,电车对“静音”和“能耗”的要求也特别高。
以前的油车,发动机本来就吵,哪怕胎噪大点,也不容易被察觉;
可现在电车开起来没声音,哪怕轮胎多一点点噪音,车里就立马听得一清二楚。
而轮胎偏偏是噪音的主要来源之一。
所以想要整车静音表现好,轮胎必须要“安静”。
不仅要花心思优化花纹、橡胶配方,还得控制共振频率,甚至内壁还要加吸音棉——这些都不是随便就能做好的。
而另一个更关键的,是“滚阻”。
新能源车本来就对续航敏感,而轮胎的滚阻一旦偏高,不光跑得慢、也更费电。
数据上看,轮胎滚阻每提高10%,整车能耗就可能上升2%左右。
对纯电车来说,这就是实打实的“续航杀手”。
这也是为啥你会发现:
很多主打长续航、强调高效的电车,轮胎几乎清一色是“低滚阻”国际大牌。
不是为了什么“身份感”,而是——它们真的能让车多跑几十公里!
你可以说贵,但它真的值。
而这些细节,就是很多国产轮胎目前还没办法全面做到的地方。
这也解释了:
为什么从电机、电池到座舱系统,全都是国产;
可唯独轮胎——一到中高配,就还是得靠国际大牌兜底。
总的来看就是:
你以为轮胎只是个不起眼的小部件,换个“牌子”就行?
可真到了电车身上,它反倒成了“最难的一环”。
车可以电动化、智能化,能卷的地方都卷了;
唯独轮胎——这块和地面唯一接触的东西,偏偏最讲基础功力,最没法“短平快”。
所以别再奇怪为什么电车宁愿全身国产,轮胎却还用进口。
不是它不爱国,而是国产轮胎还需要进一步沉淀,去攻克电车使用上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