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大力财经
作者 | 豆沙包
这家5 .1亿元注册资本的合资平台,从 2021年春天诞生到2025年夏天谢幕,见证了蔚来从“轻资产找代工”到“自有资质全栈造车”的完整跃迁。
ES8量产进程曾因资质问题陷入瓶颈,蔚来果断选择与江淮携手合作。双方约定由江淮负责 “代工生产以及确保合规运营”,蔚来则专注于 “品牌塑造、技术研发与服务提升”。
这份于2016年签订的框架协议,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蔚来带来了第一条量产生产线,助力成功迈出量产关键一步。江淮也凭借与蔚来的合作,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故事中,增添了一块 “高端合作” 的亮眼招牌。
到了2023年末,蔚来以31.6亿元的价格,一举买下了江淮的整套生产设备及配套资产。
紧接着,在2024年4月,蔚来顺利获得独立生产资质。自此,装配、质检、排产调度等生产环节,全面由蔚来团队接管。
制造层面依赖代工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代工锚点” 不再不可或缺,与之相应的合资公司,也走向了解散的结局。
2024年初,蔚来与江淮在合肥再度携手签署换电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站点选址、电池箱标准制定以及资本开支等方面展开深度共享与合作。
江淮旗下自有品牌思皓与瑞风的电动产品,今后也能够使用蔚来第三代换电站。这意味着,江淮的电动车型将借助蔚来先进的换电技术,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补能体验,增强产品竞争力。
江淮多年沉淀的冲压和焊装能力,依旧是蔚来在安徽增产OT0(整车下线周期)时最稳妥的后端弹性。双方官方表示,未来仍将在技术交流与产业协同等多个维度,保持畅通的合作渠道。
按照《公司法》第183条说的,要是公司因为股东决定解散得在15天里成立清算组,把债权申报、税务结算,还有工商备案这些事儿都办好。
江来先进制造从6月10号到 7月24号是公告期,时间给得比较充裕,保证流程符合规定。
因为合资公司算是 “平台型” 的轻资产,收购的时候核心设备就已经转走了,估计整个清算过程不会出太多问题。合资模式刚开始能少花点钱降低资本支出,但是排产和质量控制很容易被合作方牵着走。
蔚来花了 30 多亿把产线买下来后,产能提高和工艺改进就能自己说了算,这对新品牌乐道还有马上要量产的150 kWh固态电池包项目特别重要。有了自主调度的权力,蔚来在产品安排和生产计划上更灵活,能更好地跟上市场变化。
江淮把乘用车高端产线卖了后,回笼了资金,打算把这些钱重点用在公告里提到的 “混动皮卡、纯电轻卡和氢燃料中巴” 上。以前高端代工带来的品牌光环慢慢没了,但江淮在供应链制造服务这块的优势还很明显,这部分业务还是公司赚钱的好路子。
通过这次调整,江淮说不定能在一些细分市场找到新机会。
这几年,新能源整车企业和传统车厂的 “代工合资” 模式很多都面临结束,像理想跟力帆、哪吒跟华驰、零跑跟浙江金华,都到了 “分家” 的时候。
对研究债券的人来说,合资平台风险变小了,对母公司现金流影响也不大。
不过,随着这种模式的改变,评级模型也得跟着更新,这样才能准确看出企业的财务情况和风险程度。
大力财经的看法很简单,这场注销只是把“合作方式”调档,并不是两家公司的彻底分手。在最早靠“资质换订单”的年代,找一家传统主机厂代工就像办入场券,现在造车资质已经沦为准入常态,供应链标准也越来越开放,轻资产跑通的造车新势力自然要把关键制造环节收归自有体系。
对江淮来说曾经为蔚来代工的成功案例等于一纸背书,它的体系化制造能力得到了市场验证,完全可以去服务更多品牌、更多细分车型;对蔚来而言,拿回“全部自留地”后,产能扩张节奏与品控升级节拍再也不用受制于人,所有技术迭代都能按自己的战略挂表执行。
这场注销真正释放的信号是下一轮中国新能源车的竞争焦点,不在于谁能拉来更豪华的代工伙伴,而在于谁能让自有整车制造体系更快匹配品牌和技术的升级速度。
能把制造节拍握在自己手里的玩家,才算真正把命运掌握在方向盘上。
你认为合资代工模式是时代红利,还是注定会被独立制造取代?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