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大力财经
作者 | 豆沙包
2025年中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首次突破50%,成功领跑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的竞赛。
就在此时,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公开喊话:“未来三年,中国L2和L3智能驾驶技术将全面超越美国。”这一番底气十足的豪言,迅速引发了业界热议,也让大家开始深入思考,站在全球智能驾驶赛道上,中国为何能率先迈过“半自动驾驶”普及线?
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2025年中国新上市车型中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渗透率已超过半数,尤其在15万以上车型几乎成为标配。
以自动泊车、城市导航辅助等技术为代表的L2+功能,在20万至35万价位车型上的搭载率已经逼近八成,用户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接受度与日俱增。过去智能驾驶被视为高端车型的“专属标签”,如今已成了普通消费者买车的基本需求,可以说,中国智能驾驶普及的进程已呈现出井喷式爆发态势。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L2智能驾驶技术普及上实现全球领先,并非偶然。
这背后是国内自主车企对智能驾驶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华为、百度、毫末智行等科技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链合作伙伴,不断推出成本更低、性能更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让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都能快速布局、迭代产品。以比亚迪、长城、小鹏等自主品牌为代表,在过去两年纷纷推出高性价比的智能驾驶车型,市场渗透率迅速攀升。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支持智能驾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技术标准完善、道路测试牌照发放、城市级示范区建设等,都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尤其是以5G和车路协同(V2X)为代表的新基建布局快速推进,国内多地建成的智能网联示范道路,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落地,为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创造了成熟的应用场景。
庞大的市场规模与消费者对新技术的高接受度也为智能驾驶普及提供了巨大动力。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40%,智能驾驶技术成为拉动新能源车销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广大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积极体验与反馈,推动企业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形成了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何小鹏公开表达了对中国智能驾驶超越美国的强烈信心。他的底气是基于技术迭代速度、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的多重优势综合而来。
从技术迭代来看,中国车企和科技公司在算法、芯片和数据闭环等关键领域已取得明显进展,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品牌在自动驾驶功能体验上,用户口碑甚至超过特斯拉;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汽车市场容量庞大,每年新增超2000万辆汽车,规模效应明显优于美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5G基站密度全球第一,V2X建设步伐遥遥领先,也为高阶自动驾驶普及奠定了基础。
然而,超越美国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隐私保护、网络安全风险、国际标准制定等问题。国内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时,也需要平衡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技术上向L3甚至更高阶自动驾驶迈进时,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将更加严苛,企业必须攻克更多技术和政策瓶颈,才能赢得真正的领先地位。
如果中国在L2和L3级智能驾驶领域真正实现对美国的全面超越,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也将因此重塑。届时,中国不仅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上引领全球,更将在智能化转型中掌握更多话语权。这种优势也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包括芯片制造、软件开发、数据运营等领域,全面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财经认为,中国L2辅助驾驶渗透率突破50%,标志着产业智能化升级步入了快车道。何小鹏喊出“中国智能驾驶即将超越美国”的豪言,更是代表了中国汽车行业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和雄心壮志。虽然挑战依然存在,但中国企业凭借着技术进步、市场优势和政策扶持,已经初步具备了冲击全球智能驾驶第一阵营的实力。
你觉得中国企业能否真正完成对美国的全面超越?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