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汽车产业在“双碳”目标的牵引下全速驶入新能源赛道时,一个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产业正在经历重构——车用润滑油。
7月21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的特种化学品公司路博润发布《中国车用润滑油行业破局、新生、增长愿景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该《白皮书》揭示了润滑油从“机械缓冲剂”到“系统协同者”的角色蜕变,同时也勾勒出能源转型期产业升级的清晰路径。
路博润亚太区副总裁刘茂树在发布会现场强调:“新能源汽车的润滑需求早已超越减少摩擦的基础功能,而是要兼顾绝缘、冷却、防腐等多重系统需求。”这意味着润滑油从“一油通用”进入“一车一策”的专属时代。
角色、技术与边界的三维重构
当前车用润滑油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价值重构,这种重构体现在三个维度:角色重塑、技术创新与边界拓展。
在角色层面,润滑油已从传统的通用产品进化为专用系统组件,从单纯的辅助保障升级为与整车系统协同的核心要素。
路博润亚太区销售总监张万兴在《白皮书》发布现场表示:“行业逻辑正从制造导向转向用户导向——当新能源汽车维保周期延长、商用车车队通过数字化平台监测油品状态时,润滑油企业必须直面终端用户的需求变化。”这种转变使得企业需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转型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提供商。
技术创新层面,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车用润滑油技术突破的策源地。随着发动机热效率从2010年的33%提升至2025年的45%,润滑油需要在抗磨保护与节能性能间实现更精密的平衡。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技术挑战,润滑油不能再简单满足于润滑的要求,还要兼顾新能源汽车绝缘、热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行业边界也在发生显著变化,润滑油企业正从单一产品供应,向“润滑+热管理+表面保护”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业务范围延伸至全生命周期服务。
刘茂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过去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创新机遇。”这种机遇不仅体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张,更在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重构。
路博润亚太区副总裁刘茂树
技术创新倒逼产业协同
面对汽车能源结构多元化的格局,《白皮书》提出了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低粘度技术成为提升燃油经济性的关键路径,而超低灰分配方则是应对国七等严苛排放标准的核心手段。路博润开发的0.6低灰分添加剂配方,已通过国内主机厂验证,能够在保障润滑性能的同时,有效保护后处理系统。
针对新能源车型,专用润滑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适配纯电车型的电驱油不仅需要满足润滑需求,还需兼顾冷却与绝缘功能;混动车型专用油则通过优化配方,解决了发动机频繁启停带来的磨损问题。
天然气重卡的燃烧温度较传统柴油车更高,对润滑油的抗氧化性提出特殊要求。路博润开发的CV3485和CV3495添加剂,通过本地车队测试验证,专门适配天然气发动机的严苛工况,目前已在商用车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这种转型倒逼技术创新走向系统协同。路博润添加剂业务中国区销售经理赵军民举例:“我们为800伏平台开发的专用电驱油,不仅要通过严格的绝缘测试,还要在-40℃至120℃的极端温差下保持稳定粘度,这已不是单纯的化学配方优化,而是跨学科的系统工程。”
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使得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产业链协同成为行业共识。《白皮书》强调,构建以技术协同、标准共建和技术攻关为支柱的行业生态,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路博润选择与本土OEM、基础油企业等产业链伙伴的深度合作。与主机厂开展联合研发,提前介入新车型开发过程,确保润滑系统与整车设计的最优匹配。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更提升了技术方案的适用性。
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
《白皮书》对车用润滑油行业的未来发展作出清晰判断:市场将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注重质量提升。
一方面,传统燃油车市场的韧性仍在,尽管电动化加速,但中国每年仍有1500万辆燃油车下线,4亿辆保有量支撑着1.5万亿元的售后市场。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传统润滑油的需求量可能面临压力,与之对应的是专用润滑产品的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大。同时,商用车领域的排放升级与燃料替代进程,将为技术领先企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路博润全球总裁RebeccaLiebert直言:“未来十年,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将长期并存,润滑油企业需要双轨并行的技术布局。”这种新旧并举的市场特征,正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独特之处。
这种转型也对行业参与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备快速响应多元技术需求的能力,能够适应从产品到服务的业务模式转变,并且善于通过产业链协同创造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那些能够将全球技术资源与本地市场洞察有效结合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正如刘茂树所言:“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它既需要规模化的解决方案,又渴求高度定制化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