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也许可以替你赔钱,但车企不会替你蹲监狱。请紧握方向盘,看好眼前路
文|《财经》研究员 尹路
2025年7月23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当前市场上部分车企对辅助驾驶功能的宣传以及用户使用中出现的风险问题,作出了明确表态。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如果驾驶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不仅存在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这段话为所有已经或即将坐进智能汽车驾驶舱的人们,清晰地划出了技术的边界与法律的底线。在当前的“智驾”时代,方向盘后的驾驶人,依然是安全与法律责任的最终承担者。
无论厂商的宣传语多么诱人,无论车载屏幕上的动画多么酷炫,只要你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驾驶座上的你,就必须履行法律赋予的全部责任。所谓的“脱手脱眼”,即双手离开方向盘,视线偏离道路,不仅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极度不负责任,更是将自身置于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三重风险之下的危险游戏。
智能驾驶系统引发风险的核心因素,并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的不完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与人性的直接碰撞。当前的辅助驾驶系统,创造了一个极易让人性弱点暴露的“危险地带”。
一方面,系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得高效、可靠,极大地降低驾驶者的警惕性,诱使其产生不合理的信任和依赖。这种信任一旦建立,驾驶者便会不自觉地从“驾驶”状态切换到“乘坐”状态,开始分心去做其他事情,比如看手机、化妆、吃东西甚至打盹。他们错误地认为,那块小小的芯片和遍布车身的传感器,能够完全替代人类。
另一方面,人性中固有的侥幸心理和对新技术的猎奇心理,驱使一些用户不断试探系统的能力边界。他们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脱手脱眼”的“炫技”视频,将本应作为安全冗余的辅助功能,当作了可以全权委托的“全职司机”。
然而,当前的辅助驾驶系统无论多么先进,其感知和决策能力都存在极限。面对突发的、非标准的交通场景(例如异形障碍物、极端天气、复杂光线等),系统出现失误的概率依然存在。
当这种小概率的失误,与驾驶者因过度信赖而导致的注意力涣散相遇时,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便难以挽回。从“驾驶员辅助”到“系统主导但需要随时接管”,再到“完全自动驾驶”,每一步的技术跨越都伴随着责任主体的重新定义。
当前,我们正处在最危险、最模糊的从“驾驶员辅助”到“系统主导但需要随时接管”之间,系统尚不足以独当一面,而人类驾驶员却极易“擅离职守”。
面对智驾功能引发的争议和事故,一些车企为了推广其技术、抢占市场份额,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承诺”:在特定条件下,因使用其辅助驾驶功能发生的事故,车企将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这听起来似乎为消费者提供了一颗“定心丸”,让驾驶者可以更“放心”地使用智驾功能。
然而,这颗“定心丸”或许是包裹在法律风险外面的“糖衣”。让我们用一个更为人熟知的例子来类比:酒驾。
当朋友在饭局上劝你“少喝两杯没事,开车回家没问题”时,如果驾驶者听信了这一说法,最终酿成酒驾事故,那么劝说者需要承担道义乃至法律上的连带责任。但无论如何,驾驶者本人作为交通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实施主体,其面临的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追责,是任何人、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劝说者不会替你坐牢。
同理,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暗示其智驾功能高度可靠,相当于那个“劝酒的朋友”。这种夸大宣传诱导了驾驶者的不规范使用行为,理应受到市场监管部门的严厉查处,并为可能导致的事故承担相应的产品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但是,驾驶者如果因此就放弃了对车辆的最终控制权,那么在法律的天平上,事故的第一责任人依然是驾驶者。
车企的赔偿承诺,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保险或服务条款。它或许能覆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即“替你赔钱”。但它绝不可能,也绝没有权力跨越法律的红线,去替别人承担法律责任。如果事故导致了重伤或死亡,构成了交通肇事罪,那么身陷囹圄的,只会是那个在驾驶座上“脱手脱眼”的人,而不是车企的某个人。
车企也许可以替你赔钱,但车企不能替你蹲监狱。
因此,公安部交管局的此次表态,是对所有道路交通参与者的郑重提醒,也是对所有汽车生产企业的严肃告诫。对于车企而言,必须停止任何形式的夸大或误导性宣传,以真实、准确的方式告知用户技术的能力边界,并强化驾驶员监控和接管提醒功能。对于每一位驾驶者而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通往完全自动驾驶的漫长道路上,我们仍处于“人机共驾”的初级阶段。
科技的进步是为了让出行更安全、更便捷,而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安全、让渡责任。无论你的座驾多么“智能”,请始终牢记:紧握方向盘,看好眼前路,这不仅是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最根本的负责。
本文作者《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编辑:韩舒淋
责编 | 要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