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有人在朋友圈频繁炫耀自己买的车,微博上铺天盖地的全是新车试驾和车型改装的照片。可惜的是,当真“氛围”变得热烈时,行业最核心的财报数据却越来越让人心惊胆战。刚刚的季报,就像一盆冷水泼在了所有期待中的人头上:特斯拉的业绩,不再是往年那样一飞冲天,而是跌跌撞撞、跌得稀里哗啦。
我问你个问题,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引领全球电动车潮流的老大,突然扛着一份“最惨淡季报”走到了台前?答案其实不新鲜,但细细琢磨,便能发现一层又一层令人不安的背后。
从数据上看,特斯拉第二季度的收入缩减到了224.96亿美元,同比下滑12%。这还不是最让人震惊的,因为华尔街之前的预期还在226亿美元左右,结果实际离预期还差了一点点。利润方面,更是“咚”地一下,20%的跌幅,变成11.72亿美元。这些数字,几乎意味着从前那个屡创新高、从不拉胯的“特斯拉神话”,开始出现裂缝。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说关税和政策的风向变了,也有人指出,碳积分收入的锐减,让公司多年的盈利“盘算”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种,隐约都能感觉到一个轮廓:新兴市场的饱和,国内外竞争越来越激烈,曾经的“奇迹”逐渐变成了天花板上晃荡的灯光。
再看销量,从数据上看,二季度全球销量大约为38.4万辆,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中国市场也没好到哪里去。特斯拉推出各种免息、补贴,但销售额始终只能徘徊在既定的水准里。反倒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特斯拉并没有一味地压缩产量,反而告诉你,他们要推出“平价汽车”,用最直白的策略借机挽救颓势。
特斯拉的“Model 3”仍然被冠以“全球纯电轿车销冠”的名号。海报上那句“蝉联7年销冠”,也不过是一份“过去式”。我纳闷的是,这种定义冠军的方式越来越被周围的人调侃——只要多加几句定语,谁都可以成“冠军”。实际上,包裹在荣耀背后的,是市场份额急剧缩水、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现实。
比如对手小米汽车,销量在上半年就达到了15.57万辆,而特斯拉的成本效益比却似乎没有想象中那样“稳”。以车型分类看,特斯拉Model 3的轴距为2875毫米,按行业标准算,已属于“中型车”;而同样是销量“年销百万”的小米SU7,轴距已经达到了3000毫米,归入“中大型车”。比尺寸,更令人注意的是,竞争的剧烈。
我觉得这里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比较,更像是行业结构的一个暗线。传统的“卖豪车、卖高端”策略逐渐被削弱,国内外车企纷纷推出性能价格比更优的车型。特斯拉也感受到压力——它在加快推出“Model Y L”这种豪华纯电SUV,瞄准上海工厂产能。从轴距超3米、车长5米的豪华大块头到随时可能推出的“平价车”,在这个过程中,特斯拉试图用“新产品”“新策略”把自己重新画进去。
但这里的问题很简单:市场已经不再是他们一个人的“内战”。你推出一款新车,消费者不是盲从“排队等买”,而是会用更理性的眼光打量:这车到底值不值?它打破了价格、性能、配置的平衡吗?还是仍然挂着“特斯拉”标签,昂贵得不合理?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能不能在盈利和创新间找到平衡点。
马斯克也没有只顾卖车。他大把大把投在自动驾驶、机器人上。最让人觉得“有趣”的,是他在财报电话里呼吁投资者关注这些“未来业务”。他说年底前RoboTaxi就会在美国推广一半人口区域,而机器人“Optimus”五年内的产能目标则是每年百万台。
听起来像是要打未来牌,可你也知道,未来到现在还在“规划”阶段,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公司预计今年的资本支出会超过90亿美元,大部分投向AI和制造能力。问题是,投资者的态度变了。不像早些时候只关注市值和销量,现在更多人在焦虑:这是在赌还是在退步?一些曾经狂热押注特斯拉未来的资本,开始变得摇摆。
股价波动,最直接的反映。当我看到特斯拉股价当天跌超7%,甚至一度跌超9%,我顿时觉得这不是单纯的市场反应,而是投资者对公司未来预期“调整”的信号。有人还在抱怨:这公司是不是走到尽头了?也有人站出来说:还能看出一线希望,未来会是自动驾驶带来的高利润长跑。
其实我一直觉得,特斯拉的故事,早就不再是单纯的“公司赚钱”的故事。这次的业绩滑坡,或许比想象中更深刻一些——它折射出一个行业的难题。电动车走到今天,已经变成了“百家争鸣”的战场。谁能第一,已经不用全信什么“销量冠军”这个名头了。市场在告诉你,冠军的定义变了。
在这个时代,没有绝对的赢家。只会不断折腾、不断调整。特斯拉的故事也许还会继续,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销量”、“排名”,更关乎他们能不能在财务上撑住,能不能真正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而投资者的心,也正随着股价上下跳动,变得愈发不可预测。
我也在想,究竟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底气?又是谁看不透这场“表演”背后的隐忧呢?或许,真正的问号,还藏在下一份财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