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车灯行业系列专题报告:国内格局演化日系衰退,欧系稳健,自主崛起
报告共计:49页
国内车灯行业格局生变:自主崛起,日系收缩,欧系稳守
车灯作为汽车的“眼睛”,既是保障安全的核心部件,也是彰显车型颜值与科技感的关键元素。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车灯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市场竞争态势来看,国内车灯市场已形成“两超多强”的格局,而过去十年间,日系品牌逐渐衰退,欧系企业保持稳健,自主品牌则强势崛起,成为行业发展的新主角。
高壁垒塑造行业格局,头部企业优势凸显
车灯行业的特殊性,造就了其较高的进入门槛。作为与安全直接相关的零部件,同时兼具外观件、功能件和独供件属性,车灯企业需要跨越客户资源、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质量认证四大壁垒。例如,车灯与整车厂的合作往往长期稳定,替换成本极高,先发优势显著;而制造过程中涉及材料学、光学、电子学等多学科技术,新企业难以在短期内积累足够实力。
这种高壁垒使得国内车灯市场呈现“两超多强”的集中格局。目前,星宇股份和华域视觉稳居头部,海拉、法雷奥、马瑞利等外资企业以及嘉利、燎旺等本土二线企业紧随其后。从市场集中度来看,2021年CR3(前三名企业市场份额)已达45%,CR5更是超过60%,资源不断向头部企业聚集。
十年格局迭代:日系衰退,欧系稳健,自主崛起
回顾过去十年,国内车灯市场的玩家们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以小糸、斯坦雷为代表的日系灯厂,曾凭借与日系车企的深度绑定占据一席之地,但近十年整体呈衰退趋势。小糸的境遇尤为典型:2016年后,受上海小糸剥离、国内日系车销量下滑等因素影响,其中国区收入和利润持续缩水,近两个财年营业利润率甚至转负,2025年还宣布关闭福州工厂,缩减15%产能。斯坦雷虽盈利水平相对稳定,但2024财年中国区收入也出现明显下滑,核心原因是其主要配套的本田等日系品牌在华销量收缩。
相比之下,欧系灯厂凭借更广泛的客户覆盖,在国内保持了稳健发展。法雷奥和海拉作为全球车灯巨头,近年来全球营收稳中有增,盈利能力稳定。在华布局上,两者均有明确的扩产动作:法雷奥在武汉第二工厂新建产线,专注新能源汽车高端车灯;海拉通过合资公司海纳川海拉、富维海拉等,在三河、天津等地扩产智能车灯和尾灯,2024年富维海拉天津新工厂已投产。
自主品牌的崛起,则是过去十年最显著的变化。星宇股份作为自主龙头,2024年营收超越华域视觉,成为国内车灯行业新领军者。其成长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稳步扩产,以及对华为智选、理想、吉利等新能源和自主品牌的深度配套。华域视觉虽近年营收略有波动(主要受上汽体系内合资品牌下滑影响),但仍稳居头部。嘉利、燎旺等二线自主灯厂虽规模与头部有差距,但扩产积极性高涨,试图在国产替代浪潮中抢占更多份额。
自主企业优势凸显,技术升级加速行业集中
在国内车灯企业的横向对比中,自主龙头的竞争优势日益清晰。以星宇为例,2024年其营收规模、盈利水平(毛利率、净利率)均领先于内外资竞争对手,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高企,在ADB、DLP等高端智能车灯项目上已实现大规模批产。这种优势的背后,是自主企业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敏锐把握——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和自主品牌份额提升,星宇、华域等通过积极扩产,加速抢占国产替代机遇。
与此同时,车灯技术的快速升级正进一步推动市场向头部集中。当前,车灯行业正经历三大升级浪潮:光源上,从卤素、氙气向LED、激光演进;智能化上,ADB(自适应远光灯)、HD ADB、DLP(数字光处理)等技术普及,让车灯具备更精准的照明控制和交互功能;结构上,后组合灯从分离式向贯穿式发展,室内氛围灯、发光格栅等新品类不断涌现。这些升级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要求极高,中小型企业难以跟上节奏,行业资源因此加速向星宇、法雷奥等头部企业聚集。
行业趋势:国产替代与智能化并行
从发展趋势看,国内车灯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持续强化。一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和自主品牌的崛起,为自主灯厂提供了广阔的替代空间。内资企业的扩产积极性已显著高于外资,星宇、华域、嘉利等纷纷加码产能,正是为了抓住这一机遇。另一方面,智能化、高端化技术的迭代,将不断抬高行业门槛,具备技术积累和规模优势的头部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对于消费者而言,车灯的升级不仅意味着更安全的照明体验,更带来了个性化和科技感的提升——从激光大灯的超远照射距离,到DLP车灯的路面投影功能,再到贯穿式尾灯的时尚设计,车灯正从单纯的功能件,逐渐成为汽车智能化和品牌辨识度的核心载体。
总体而言,国内车灯行业正经历深刻的格局重塑:日系的衰退、欧系的稳健、自主的崛起,共同勾勒出行业的新图景。在国产替代和技术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以星宇为代表的自主企业,有望在全球车灯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9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