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三线印记寻访团”,与二汽高级研究员万仁芳爷爷对话,是一场穿梭于二汽奋斗史的奇妙旅程,那些关于创新、坚守与传承的故事,如同一束束光,照亮我对责任与成长的思考。
万爷爷回忆二汽建设初期,从“重进度轻质量”的泥淖,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因大马力优势崭露头角,这一路的跌宕,让我看到二汽成长的阵痛与转机。第一辆军车质量不尽人意,是深刻的教训;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又是努力后的成果。这让我明白,发展路上难免走弯路,但关键是要能反思、能调整,在挫折里汲取经验,才能在机遇来临时抓住机会。就像我们青年成长,犯错不可怕,怕的是不反思、不进步,要学会从失败里找成长的养分。
由团队成员提供
听万爷爷讲孟少农院士引领质量攻坚,饶斌厂长“聚宝”方针,还有彭元恒总师团队攻克技术难题,我被深深震撼。孟院士带着大家啃技术硬骨头,没设备操作经验就摸索钻研;饶厂长力推汇聚先进技术,彭总师从零起步掌握核心技术。这些故事里,是二汽人不服输的劲儿,是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这让我懂得,无论企业还是个人,要发展就得有这种敢闯敢拼、钻研创新的精神。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青年更得有这种劲头,遇到难题不退缩,努力去探索、去突破,才能让自己在时代浪潮里站稳脚跟。
军转民浪潮中,二汽卖旧设备筹资金、严谨打磨新产品的故事,也让我看到务实与远见。领导们务实,新产品改不好坚决不投产;有远见,早早和外企接触攒底气。这启示我,做事情得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同时也要有长远眼光,为未来发展做准备。我们规划人生、追求目标,也该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又要抬头看路,这样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万爷爷对当代青年的期许,更是让我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他希望我们多读书但不做“书呆子”,把知识转化为实干能力;永葆爱国情怀,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传承奋斗精神,发扬“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 。这是老一辈对我们的嘱托,他们用一生为二汽、为汽车工业奋斗,如今把期待放在我们身上。我们不能辜负,要好好读书,更要会用知识,在实践里成长;要把爱国放进心里,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产业发展出力;要传承奋斗精神,不管条件多好,都不忘艰苦奋斗的本色,让这些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光。
这次对话,让我触摸到二汽从军工到民用、从摸索到创新的奋进脉络。万爷爷的讲述,是二汽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三线精神的鲜活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愿带着从对话中汲取的力量,把创新、坚守、务实、传承融入自己的成长,以二汽前辈们为榜样,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奋进,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青春力量,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亮的光。
由团队成员提供
(通讯员:唐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