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货拉拉旗下汽车科技品牌“货拉拉多拉”宣布其首款专属货车“多拉大面”正式上市,官方起售价为7.68万元。
据了解,“多拉大面”基于货拉拉多年累积的货运市场经验、数据,由长安跨越深度定制打造,以大货厢、大三座、大开门、大超充、大承载为“五大”核心功能特点,可以匹配和兼容各种尺寸的货物和货运场景。
事实上,早在2021年,货拉拉的造车梦就已经启动。
只不过当时的货拉拉并没有高调官宣即将造车,而是先融资15亿美元,后收拢了许多整车制造方面的人才,资本市场对此也是十分看好,直接把货拉拉的估值推上了100亿美元。
到了2022年后,国家不再新增新能源造车资质,货拉拉想造车,只能找有资质的车企合作。于是,它选择了长安跨越代工,自己负责设计和品牌运营。
于是,货拉拉再度投资105亿元,在重庆高新区设立汽车中国总部,与代工方长安比邻而居。
4年后,首款车在今年4月等于露面了——4月,工信部第394批新车公示里有一款代号“多拉八方”的神秘车型,申报方是长安汽车,车尾标挂着“多拉汽车”的标识。
6月时,首款纯电厢式货车“多拉八方”的车型已经开始在货拉拉旗下多个媒体账号上预热,还发布了品牌首款车型的广告片。
当时的介绍里,多拉八方主打“五大”设计——大货厢、大三座(贯通式三座)、大开门(侧门/尾门叉车装卸)、大超充(18分钟快充)、大承载(1475KG)。
设计的是5米长的车身、3.3米轴距,后部封窗式结构塞下7.8立方米货厢,比传统中面多出20%装载量,远超传统微面4.5方的极限,容量堪比小型集装箱。
动力上搭载94千瓦驱动电机,匹配亿纬动力、宁德时代或比亚迪弗迪电池三种方案,电池电量41.86-43.53kWh,CLTC续航300-305公里。
电量适配城市货运场景,跑长途或开空调就捉襟见肘。
当时的售价是8万。
据悉,首批车辆均优先供应货拉拉旗下“啦啦拍档”经销商,并计划通过司机权益(如L6等级福利)推动销售。
当时出现的争议是所谓的“购车特权”:司机获封L6等级,解锁10万元人身意外险、5万元货损险、申诉优先处理、订单流量倾斜等权益。
如果货拉拉在后台给多拉汽车更多的派单倾斜,从而间接引导司机购买或租用多拉汽车,这一举措是否合法合规?又会不会侵犯现有司机的权益?
另外,业界指出,造车可能是货拉拉多次冲击港股IPO失败后讲的一个“新故事”。
从2023年开始五次冲击港股IPO,四次失败,估值从950亿暴跌至650亿。资本市场对它最大的质疑是:盈利模式单一(靠司机抽成和会员费)、司机矛盾激化(抽成高、罚款多)、政策风险大(多次被约谈)。
若无法有效解决这些核心矛盾,货拉拉的上市之路与长远发展都将面临严峻考验。
如果多拉汽车上线,司机买车、平台派单、充电维修全包,最终让司机更依赖货拉拉,或者能成为货拉拉新的增长曲线。
不过,如何在造车战略VS司机合法权益保障,商业发展VS司机利益中寻到平衡点,不是一辆车就能改变,还将是货拉拉必须要攻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