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欧互认工作组出品的《中欧汽车碳足迹核算、核查与互认指南v1.0》(以下简称“《指南》”)正式上线,这是全球首个聚焦中欧互认的系统性技术文件,也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算多认”机制,涵盖从方法学对接、数据互信到核查程序等完整流程,打通了绿色贸易中的“数据壁垒”,更为全球低碳治理提供了“中欧方案”。
据悉,《指南》 构建了中欧双方共同认可的技术路径,引入了统一的技术框架、覆盖核算、核查与互认全过程,可助力中国车企算得清、核得准、认得通,将有效减少碳足迹重复计算与核查成本,企业可通过一次评估,满足多区域合规要求,显著提高出海效率与可信度。
《指南》由中欧汽车碳足迹互认研究工作组(SEA LCA)牵头制定,适用于乘用车产品级碳足迹评估,首批选取中国车企出口欧洲代表车型。通过《指南》评估和核查的车型可获中欧机构共同认可的“互认证书”,首张证书已于今年6月在西班牙颁发给奇瑞的一款车型,标志着实车互认机制正式落地。
那么《中欧汽车碳足迹核算、核查与互认指南v1.0》是如何使用的呢?详细解读如下:
1、系统边界
汽车生命周期系统边界覆盖系统的材料的获取和加工阶段、零部件生产阶段、整车生产阶段、使用阶段和生命末期阶段阶段。
2、评估方法
使用归因型生命周期评价(ALCA)方法(ALCA是一种常用的LCA方法,用于描述特定产品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各阶段中所“归因”的 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该方法通过静态建模,基于平均数据量化产品系统在当前技术和市场条件下的环境绩效,重点在于识别和量化已发生或正在 发生的环境负荷。
1、核查范围与重点
核查的范围包括车辆(包括电池)的材料组成和质量、材料碳排放因子、 整车生产阶段的能源类型、来源及用量、车辆使用阶段按油耗或电耗标准计算的合理性等关键节点。具体内容为:
车辆材料信息,包括车辆(含动力电池)的材料组成和质量;
车辆生产信息,包括车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类型、来源及用量;
国家或超国家的电力结构和各自的排放因子;
企业生产阶段的实际电力使用情况,包括电力的来源、类型和用量等;
车辆能耗数据,车辆使用过程中燃料消耗数值及相应的测试标准。
2、核查流程
(1)前期准备
明确核查范围;
指定核查的生命周期阶段:车辆的材料获取及加工(包括动力电池) 和车辆生产阶段;
组建核查团队;
制定核查计划;
确定车型数据收集清单、数据审核日期及流程、核查报告提交截止日。
(2)数据收集
基础信息:包括企业名称、车型名称、整备质量、燃料类型、燃料消耗量、动力 电池类型、动力电池重量和动力电池能量等车型相关基本信息;
车辆材料信息:收集车辆(包括电池)的材料组成和质量;
车辆生产信息:包括初级能源、二次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直接排放。
(3)核查实施
桌面核查(可线上)或现场核查:检查收集数据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完整性
数据验证:比较车辆数据与源文件或第三方数据,确保其准确性;
排放因子验证:基于国际或区域数据库,确认其是否反映最新区域实际;
现场核查。
(4)核查报告
03 汽车碳足迹互认指南
1、互认机制
互认以统一的方法学为基础。C-GCAP、CPP 和GreenNCAP对碳足迹核算采用共同确认的评价方法与规则体系,所有用于互认的碳足迹结果必须基于工作组认可的方法学,通常遵循 ISO14067 等国际标准。
信息补充与透明保障机制。在互认前,任一方有权请求对方补充关键核算信息,如数据类型、建模假设、计算过程说明或核查记录等。
标准化互认声明发布。通过核查并达成一致后,碳足迹结果将以“标准化互认声明”的形式发布
2、数据与报告核查互认
核查执行机构:数据核查与报告审核分别由中汽碳数字与DEKRA及其他GreenNCAP 授权机构实施;
数据访问与安全机制:采用加密传输、访问权限控制及访问记录机制, 确保信息安全与合规使用;
互认结果的效力:任一方基于上述授权机构出具的核查或审核结论,被C-GCAP、CPP 和 Green NCAP接受后,在对方均为等效有效。
3、成果发布与推广
在专有平台联合发布:通过中方CPP平台与欧方GreenNCAP平台联合发布;
推广路径与传播场景:科研路径、标准化路径、政策协同路径、产业展示路径、公众传播路径、企业赋能路径;
鼓励企业使用;
双方共识目标:以统一的方法学成果和项目数据为基础,共同发布具有国际认可度的碳足迹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