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价格牌又跳了,92号油冲破8元大关,你握着方向盘的手心开始冒汗。 这时,一台贴着“每公里6分钱”车贴的比亚迪秦PLUS DM-i从旁边驶过,它刚把价格砸到6.98万,还标着“满油满电跑2055公里”。 这不是科幻小说,是2025年夏天中国车市最血腥的现实。
价格屠刀砍向谁?
去年还在卖7.98万的秦PLUS DM-i,现在终端价直接干到6.98万。 这数字让合资品牌销售头皮发麻:轩逸经典款低配落地9万,中控屏都不给配;朗逸新锐丐版8.69万,方向盘还是塑料的。 而秦PLUS DM-i入门版已经标配L2级智驾,12.8英寸中控屏能横竖旋转,倒车影像全系标配。
更诛心的是成本账。 某合资品牌区域经理私下吐槽:“我们同级车卖9.5万才勉强保本,比亚迪敢卖6.98万,仗着电池自己造、电机自己产,连车规芯片都自研”。
2055公里续航的真相
官方海报上“综合续航2055km”的金字招牌,实测到底掺没掺水? 车主老张做了极限测试:广州加满65升油箱,纯电模式跑到电量20%后自动切混动,全程空调23℃+高速占七成,最终仪表显示跑了1873公里,表显还剩8%油量。
核心秘诀藏在三个地方:43.04%热效率的骁云发动机(普通燃油车仅35%左右),迷宫式油路设计的65升大油箱(老款仅48升),以及第五代DM系统的智能保电策略,高速巡航时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避免能量转换损耗。
通勤族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北京网约车司机李师傅的账本很直观:每天跑300公里,以前开轩逸月油费3600元,现在秦PLUS DM-i充电+加油只花1100元。 “充电站午休充1小时,晚上回家插上慢充,比加油省2500块,差价半年就回本”。
即便当纯油车开,亏电油耗也卡在4.2L/百公里。 对比轩逸6.95L的实测油耗,每公里成本相差近3毛钱。 按家庭年跑2万公里算,光油费就能省下8000块,够买两台顶配iPhone。
空间魔术暴打“马路三大妈”
坐进秦PLUS DM-i后排,1米8的大个膝盖离前座还有两拳距离,地台纯平能轻松放下43码鞋。 而后备箱虽然被电池侵占部分空间,但450升容积照样塞进婴儿车+露营帐篷。
反观同价位的飞度,后排乘客得缩着腿;轩逸后排地台凸起像道门槛,中间座位堪比刑具。 更别说秦PLUS DM-i还藏着外放电黑科技,周末郊游能同时带动电磁炉、电烤盘和投影仪,轩逸车主只能干啃面包。
智能配置的降维碾压
轩逸车主还在用手机支架导航时,秦PLUS DM-i的DiPilot系统已经能在高架桥上自动跟车。 实测早晚高峰拥堵路段,车道居中成功率超90%,加减速比某些20万级合资车更顺滑。
中控屏虽然被吐槽有0.5秒延迟,但语音控制空调、天窗的响应速度吊打合资车机。 有位卡罗拉车主试驾后苦笑:“我这车加钱装的倒车影像,画质像打了马赛克,人家标配的全景影像连地上烟头都能看清”。
省钱的代价是什么?
6.98万的低配版砍掉了后排出风口,夏天后排温度比前排高3℃;织物座椅坐久了腰酸,得自费加个乳胶垫;扭力梁后悬过减速带“咚咚”两声,胎压必须调到210kPa才稍微缓解。
电机功率也从24款的197匹缩水到163匹,零百加速慢0.3秒。 但对网约车司机王姐来说无所谓:“我又不飙车,省下的钱够加半年油了”。
4S店的魔幻现实
比亚迪降价后,合资4S店上演荒诞剧:福特销售吐槽客户进门就问“油耗能到2升吗”,大众销售被迫送十年保养挽留客户。 最惨的是轩逸经典款,指导价从9.98万暗降到7.5万,4S店销售苦笑:“现在卖车像做慈善”。
二手车商老陈的仓库堆满合资车:“去年收的轩逸还能卖6万,现在挂牌4万没人要。 倒是秦PLUS DM-i准新车秒出,租车公司直接打包提走”。
老车主的争议
降价狂欢中,2024年买车的车主集体维权。 有人晒出购车发票:“去年11月14.58万提车,现在同款便宜7万,比亚迪能不能补差价? ”车质网上针对秦系列的投诉激增,但焦点全在“价格欺诈”,质量问题反而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