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制中心
张同学和宴同学在试制中心-总装部门。张同学负责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仿真建模,基于Simulink以及carsim搭建EPS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涵盖电机控制策略(模糊PID算法)、传感器响应逻辑及转向机构力学特性分析,通过参数优化提升转向助力精度和能耗效率。
同学们在实习现场
晏同学负责样车焊接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研究。构建焊接工艺的虚拟映射模型,整合样车焊接过程的实时数据(如焊点位置、温度场分布)与虚拟仿真平台,实现焊接质量预测、工艺参数动态优化及故障诊断,支撑样车试制效率与焊接可靠性的提升。
企业导师李平武分享讲座
2
上通五研发与验证中心
史同学在上通五研发与验证中心——车身实验室。负责《基于AEB制动的座椅鞭打试验方法的研究》课题,出于对驾驶员安全保护负责搜寻鞭打试验相关资料,了解鞭打的具体流程,完成相对应鞭打试验:包括点的测量,座椅的调整,假人的放置,试验完成后数据分析,视频分析总结座椅的鞭打安全性能,力争座椅鞭打对人体造成伤害最小化。
史同学在车身实验室
3
新能源实验室及验证部
莫同学在新能源实验室及验证部-电子软件实验科,负责智能化功能场景对标研究相关课题。对市场关心的各类智能驾驶场景和功能进行检索、收集和整理,在国家测试标准的体系下,对车辆的智能化功能场景测试进行科学的定量测评,并提出数字化的测评方式,助力车辆测试过程的智能化转型。
智能化场景评测项数字化管理软件
张同学、黄同学、谢同学在新能源实验室及验证部-电子软件实验科测试部门,负责解决测试技术容易优化测试流程,为他们设计并搭建一个数据库,方便他们快速查询各种测试信息。
五菱研发与实验认证中心
梁同学在新能源实验室及验证部-电子软件实验科,负责车载网络通讯性能影响研究相关课题。开发基于SpringBoot的车载CAN网络测试用例管理系统,理解车载CAN网络的特性和测试需求,让上位机给下位机发送测试任务,再统一回收测试结果,提高车载网络测试效率。
数据处理软件界面
张同学
在五菱试制中心,深度参与五菱转向系统的Simulink、carsim建模以及焊接孪生平台开发中,我们感受到了实践才是促进学习的最好路径。
在与公司员工每天工作相处上,我们学会了职场沟通技巧,先梳理清楚测试需求再提问,使得工作效率更高,而在与企业导师与资深员工的沟通中也收获丰富,为将来进入职场提供经验。在日常的职场分享中,曾获得国际奖项的李平武老师讲述了他本科毕业五年,在企业成长获得收获的过程,让我们明白,学习与成长是持续的,并不会随着毕业而结束;还有平台对于个人成长的助力,一定要选对平台与赛道。
史同学
通过本次实习,可以充分了解学习到优秀车企的工作模式,企业文化与安全管理制度,通过课题制实习安排,可以真正做到“产学研”的融合。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补充专业知识,也提升了职场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增加了求职竞争力。
莫同学
在新能源实验室电子软件实验科的实习过程中,通过检索整理智能驾驶场景、依据国标做定量测评,将课本里的软件测试理论、数据分析方法转化为实操能力,并能熟悉车企基本的智能化测试流程,掌握行业常用的测评工具和标准话术。在职场相处上,则学会了跨部门沟通技巧,先梳理清楚测试需求再提问,使得工作效率更高,也和不同团队建立了良好协作关系,为提前适应职场打下基础。
黄同学等
通过CAN/LIN总线测试、故障注入及自动化脚本开发,掌握了Vector工具链和诊断协议(UDS),实战中提升了问题定位效率,还通过python制作脚本,建立了可以长期维护更新的数据库表格记录测试内容,为一线技术人员的测试内容编写提供有效快捷的编辑方式,降低了他们工作中的重复量,提高测试效率。
我们走到了一线实车测试间,亲身体验,积累了丰富的实车测试经验(如车辆单元测试、实车测试等等)和测试报告撰写能力,成为面试时差异化优势。在跨部门联调中学会用“工程语言”沟通——用操作流程手册和数据日志替代模糊描述,与科室用户对接,快速获得软硬件团队信任,在完成上述任务后的两周时间里,我们将深入科室,进行更加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车载测试不仅是技术活,更是用数据说话、用结果建立职场话语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