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那时的日本汽车工业如日中天。其发动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日本媒体也时常口气强硬,曾直言不讳地宣称,即便中国再花上50年的时间,也难以制造出和日本相同的发动机。这话虽然让人听起来有些刺耳,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汽车工业确实起步较晚,存在不小的差距。日本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发动机的大规模生产,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相比之下,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发动机直到1956年才问世,距其前辈已有较长时间的差距。
日本的底气并非空穴来风。他们的汽车工业起步于1907年,第一辆由日本本土生产的汽油车名为Takuri,紧接着,1911年日产的前身——快进社就已经成立。而在1917年,三菱公司推出了其首款Model A,尽管只生产了22辆,但它基于菲亚特的设计,标志着日本在汽车领域的初步探索。到了1920年代,日立、三菱和川崎等企业开始了发动机的批量生产,尽管最初的发动机设计和核心零部件仍依赖于欧美的技术支持,诸如汽化器、活塞环和凸轮轴等核心组件都来自外国。到了1935年后,日本工业逐渐偏向军工领域,民用汽车的生产也因此大幅缩减,研发工作陷入了近十年的停滞期。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日本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这让丰田、本田等车企迅速崛起。到了1950年代,日本的车企将重心转向民用车生产,1960年,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仅次于美国和西德。1963年,日本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全铝合金涡轮增压发动机,凭借其轻便且耐用的特性,一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1972年,本田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CVCC技术,提升了燃烧效率,降低了污染排放。到了1973年,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日本汽车凭借节油和高性价比优势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
进入1980年代,日本车企不仅能够与德、美车企正面竞争,1989年,日本汽车产量甚至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日本发动机以精密工艺著称,零件公差可精确到微米级,装配过程中严格控制每一项细节,例如某些关键部件需要在零下15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进行组装,以确保发动机在运转时能够精准契合。中国的汽车维修厂在拆解日系发动机时,常常遇到困难,重新组装时可能会出现齿轮对不上、铆钉无法固定的现象,必须返回日本原厂才能得到及时修复。
虽然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但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腾飞,汽车需求激增,国家开始引进外国技术和整车生产线。在1980年代,中国与日本三菱合作,引进了先进的汽油机技术,逐渐推动自主研发进程。1990年代,国内汽车企业如东风、上汽和长安等开始成立合资厂,引进先进设备,逐步提高生产精度。虽然此时国内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但国产发动机的产量不断攀升,虽然质量和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自主研发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019年,长安汽车推出了其自主研发的蓝鲸发动机,这款发动机不仅达到了43%的热效率,刷新了世界纪录,还具备了1.5T排量、188马力功率和300牛米扭矩的优异性能。百公里油耗仅为6.1升,同时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包括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双出口缸盖集成排气、智能凸轮调相系统等,获得了“十佳引擎”的称号,可靠性与动力表现备受好评。蓝鲸系列发动机已经出口到日本及其他国家,长安用实力证明了国产发动机的崛起。
不仅仅是长安,其他国产品牌如奇瑞的鲲鹏动力、吉利的雷神动力、广汽的钜浪动力、东风的马赫动力等,也都在不断创新,推出各具特色的动力系统。2020年,潍柴集团推出了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柴油机,彻底改变了柴油发动机的格局,广泛应用于重型卡车等领域。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动机生产国,发动机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更是遥遥领先。尽管在燃油车时代,日本的丰田、本田和日产一度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日本显得步伐缓慢。丰田曾一度坚持认为混合动力和燃油车才是未来,不看好纯电动汽车,但市场变化的速度远超预期。中国抓住这一机遇,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迅速崛起,在电池和电机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
2023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达到了522万辆,超过了日本的442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4年,比亚迪的销量突破450万辆,位列全球第三,而丰田的销量为1400万辆、本田为380万辆、日产为335万辆,但日本的电动车型销量表现平平,电动车市场份额依然较小。2024年8月,比亚迪单月销量达到37万辆,丰田为14万辆、本田为11万辆、日产为8万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50%,而日本仅为10%不到。
日本车企也在转型中推出了电动汽车,但由于起步较晚,市场反应平平。中国汽车行业不再单纯模仿日本的发动机技术,尤其是在新能源赛道上,中国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日本曾经的言论,源自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自信,但忽略了中国超越速度的潜力。如今,40年不到的时间,中国从拆解进口发动机到自主创新,已经在某些领域赶超日本。
航空领域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长征火箭使用的正是国产发动机,成功助力中国实现载人航天,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中国汽车工业的前景广阔,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正稳步提升。日本如今在新能源领域奋力追赶,而曾经的豪言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笑谈。
中国凭借实力向世界证明,50年并不需要,短短几十年便可实现技术上的逆袭。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将继续壮大,稳居全球领先地位,逐步走向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