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大众中国前CEO冯思翰一句“增程式是落后技术”引发行业震动。但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却公开宣称:“增程式是纯电混动的最终形态”,更直言其为“极为领先的技术”。这一记来自学术顶端的“耳光”,彻底改写了技术路线的价值评判标准。
2024年车市“金九银十”成为增程技术的爆发点:9月销量达11.7万辆,同比暴涨89.1%,增速碾压纯电车型。更惊人的是,2021-2023年增程车销量增长率连年突破100%,最高达206%,同期纯电增速却从157%跌至24%。
当理想汽车月交付量突破5万辆、问界和零跑靠增程车杀入新势力前三时,市场的选择已不言而喻。连曾炮轰增程技术的大众、现代、福特等合资品牌,也悄悄在中国市场布局增程车型——商业世界的真理,永远写在销量报表里。
为何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北京4S店里一位试驾增程车的林女士道破天机:“有电车的静谧节能,又没有里程焦虑。”这正是增程技术的杀手锏:电量耗尽时,增程器化身“充电宝”,彻底解决续航痛点。
与插电混动(PHEV)相比,增程式始终由电机驱动,发动机仅作“发电机”。这带来两大优势:动力输出如纯电般平顺,彻底告别换挡顿挫;结构简化后维护成本更低。而插混车在亏电时油耗飙升、动力迟滞的短板,恰被增程式精准规避。
杨裕生院士的论断背后,是增程技术的革命性进化:第二代增程器油电转化效率飞跃,续航突破2000公里,让“落后论”彻底破产。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更断言:“增程绝对不是过渡技术,市场份额将继续走高。”
技术路线之争的本质,是用户需求的分化。对充电桩覆盖不足的三四线城市用户,增程车是“油电兼容”的最优解;而对追求纯电驾驶质感的家庭用户,它完美平衡续航与经济性。正如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所言:“增程的未来是大电池配小油箱”——电池满足日常通勤,小油箱应对长途偶需。
当行业争论“先进与落后”时,消费者早已用订单重构了技术鄙视链。判断技术价值的唯一标准,应该是用户体验而非技术形式本身。
如今,从蔚小理到大众福特,主流车企集体押注增程赛道。连曾质疑增程是“过渡方案”的专家也不得不承认:在充电网络完善前,增程技术将长期占据C位。毕竟开过增程车的人都知道——没有里程焦虑的电驱体验,才是真正的“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