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汽车行业专题报告:辅助驾驶的AI进化论,站在能力代际跃升的历史转折点
报告共计:38页
辅助驾驶AI进化:汽车智能化正站在代际跃升的关键节点
当下,汽车辅助驾驶技术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行业平均水平持续提升,技术路线逐渐收敛,车企之间单纯依靠辅助驾驶功能做出差异化越来越难。与此同时,向高级别辅助驾驶迈进的过程中,除了扩大场景覆盖范围,细分安全功能的升级成为关键;而在功能普及中,人机交互边界模糊、系统能力边界不清晰等问题,仍带来安全隐患与商业化落地的挑战。这场变革的核心,是AI技术的深度渗透,正推动辅助驾驶从"功能堆砌"向"类人决策"跨越。
企业战略:跟着技术变,才能跑在前
辅助驾驶的竞争,首先是企业战略与组织能力的较量。随着技术路径从早期的模块化分工(感知、规控、执行分离),向端到端融合、全域AI跨域应用演进,企业能否及时调整团队架构与研发重心,直接影响研发效率与落地节奏。
理想汽车是这一调整的典型代表,其率先组建端到端研发团队,近期又将重心转向更广泛的AI应用场景,通过组织架构的动态优化,让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更紧密结合。小鹏汽车则在2024年将自动驾驶团队规模扩展至3000人,2025年计划投入45亿元用于AI研发,通过持续的资源倾斜,支撑大模型与自研芯片的突破。华为则走开放生态路线,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已与赛力斯、吉利、奇瑞等众多车企达成合作,通过"平台化输出"加速技术落地。
在价格敏感的市场竞争中,"盲目投入"并不可取。企业需要在保持产品力的同时,平衡长期经营能力,比如特斯拉通过规模化降低硬件成本,理想通过精准的用户定位控制研发投入节奏,这些策略都让技术迭代更可持续。
技术突破:传感器、算力、模型一个都不能少
辅助驾驶的升级,离不开三大技术支柱的协同进化:传感器、算力与车云模型。
传感器是车辆的"眼睛",如今正走向"多感知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相互补充。特斯拉坚持"纯视觉+算法"路线,通过12颗摄像头与4D毫米波雷达的组合提升感知精度;华为、理想、蔚来等则普遍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方案,强化全天候、全场景的环境感知能力。随着技术成熟与量产规模扩大,激光雷达价格持续下降,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024年速腾聚创激光雷达装机量达51.5万颗,稳居行业前列。
算力是"大脑"的动力源,云端与车端齐头并进。云端智算中心负责模型训练与数据闭环,特斯拉Dojo智算中心算力超过75Eflops,成为行业标杆;国内小鹏、华为等企业的智算中心也达到10Eflops量级,通过与阿里云等合作构建弹性算力池,支撑模型快速迭代。车端芯片则向大算力跃升,蔚来自研的神玑NX9031芯片算力突破1000TOPS,小鹏图灵芯片三颗组合算力达2250TOPS,这些芯片的上车,让车辆在复杂场景下的实时决策成为可能。
车云模型是"决策中枢",正从"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早期辅助驾驶依赖人工编写的规则,而现在,端到端架构与多模态大模型成为主流。比如特斯拉FSD V12采用端到端神经网络,直接从视觉输入生成控制指令;理想MindVLA模型融合视觉、语言与行为数据,提升复杂场景的推理能力;蔚来NWM世界模型则通过仿真测试,让系统像人类一样"预判"路况。这些模型的升级,让辅助驾驶从"机械执行"向"类人思考"迈进。
用户体验: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
辅助驾驶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用户体验上。如今,"车位到车位"成为衡量驾驶辅助能力的新标杆——从起点车位到目标车位,车辆能自主完成道路行驶、避障、泊车等全流程操作,实现"行泊一体"的连贯体验。
特斯拉FSD V13.2版本已支持这一功能,2024年底向用户推送;理想通过OTA升级,让L系列车型实现全国范围的"无图NOA"(导航辅助驾驶),配合全自动AES(自动紧急转向),提升行驶安全性;华为乾崑ADS 4.0则支持高速公路ETC通行、地下停车场跨层行驶等细节功能,让体验更贴近日常需求。
安全辅助功能也在持续优化。AEB(自动紧急制动)与AES(自动紧急避让)不再局限于低速场景,理想、极氪等车型的AEB可在120-150km/h时速下生效,蔚来AES在80-150km/h时速下能实现全向避让,这些功能通过大模型训练,对行人、事故车辆等目标的识别更精准,大幅降低碰撞风险。
行业格局:头部玩家各显神通
在这场AI进化中,头部车企与第三方供应商形成了多元竞争格局。特斯拉凭借FSD的海量数据与算法迭代,持续领跑;小鹏以"自研芯片+大模型"构建技术壁垒,G7车型搭载三颗图灵芯片,算力与场景覆盖能力突出;华为通过"ADS 4.0+开放生态",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小米作为后来者,凭借57.9亿元的首期投入与1800人团队,其HAD端到端系统已实现"车位到车位"功能。
第三方解决方案商也在发力,Momenta的"一段式端到端"方案已应用于上汽、比亚迪等车企,并拓展至大众、奔驰等国际品牌;元戎启行与长城、Smart合作,2025年将有超5款车型搭载其VLA模型。
从技术路线收敛到AI能力跃升,从功能覆盖到体验优化,辅助驾驶正站在代际变革的历史转折点。这场变革不仅改变着汽车的驾驶方式,更将重新定义人与车的关系——未来,车辆或许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能理解、预判、协同的"智能伙伴"。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38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
下一篇:教科书式的倒车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