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造车前夕,小米汽车产品经理曾去小米公司停车场进行调研。当时,特斯拉Model Y尚未国产,小米科技园1600多个车位中,“停放了超过100辆 Model 3”,小米汽车人车家与智能产品负责人樊家麟回忆到。
2021年3月,小米官宣下场造车,三年后小米SU7正式发布,15个月的时间积累了超过30万小米车主。小米科技园停车场也换了模样,小米SU7代替特斯拉成为最多的车型。
这是新旧势力转换的一角缩影。10年前,特斯拉是全球新能源车企的标杆,其先后自研了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碳化硅芯片、自动驾驶技术,成为新能源技术的开荒者和领路人。Model Y 更是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汽车销冠,2023年,Model Y以122.3万辆的全球销量超越霸榜37年的丰田卡罗拉,成为全球单车型销量冠军。
随着产业发展,中国品牌已适应了特斯拉的存在,并逐渐在配置、体验和价格上赶超,特斯拉却陷入煎熬。
发布财报当天,特斯拉股价下跌超8%,今年以来已累计下跌超20%。马斯克预计,特斯拉在“未来几个季度还会艰难”。
反观国产新能源品牌,却一直向上追赶。2024年,乐道L60、极氪7X、智己LS6、阿维塔07、智界R7等多款SUV车型相继上市,均对标Model Y,但Model Y销量却依旧稳坐泰山。
屡败屡战后,国内品牌慢慢懂得,要想赢特斯拉,不是靠做和特斯拉一模一样的车,而是根据用户需求学其所长,补其所短。到2025年,中国汽车面对特斯拉时已然更从容:小鹏G7选择自研图灵芯片,算力3倍于Model Y;理想i8继续追求“最顾家的纯电SUV”,喊话Model X。
尤其是小米汽车的崛起,正在轿车和SUV两个领域同时挑战特斯拉最强大的两款车型。数据显示,从去年12月开始,小米SU7销量已经连续7个月超过特斯拉Model 3,小米YU7上市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台,超过Model Y 过去半年的销量之和。
“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让自己自惭形秽。”近期,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公开表示。他提到,“我们正在与中国车企进行全球竞争,不仅仅是在电动车领域。如果我们失败了,福特就没有未来了。”
如今的成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过去十多年,中国汽车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由过去燃油车时代一路追赶,到另起炉灶发展新能源汽车;由引入特斯拉换取产业外溢,到各个产业环节逐步实现技术引领,中国汽车穿越茫茫无人区,完成新旧话语权交替,迎来“换道超车”的决战时刻,中国汽车产业真正有望迎来全面超越特斯拉。
01 鲶鱼搅局
造车,被称为“工业制造的皇冠”,一个国家的造车水平往往能直接反映其制造业水平。
然而中国却一直在补课。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原本希望通过“合资换技术”实现逆袭,但在燃油车核心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上却始终存在差距。
2000年,曾在奥迪工作多年的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回国,并上书国务院,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他认为,这能把汽车强国拉回同一起跑线,实现换道超车。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传统的核心技术发动机、变速箱被电池、电机、电控所取代,所有选手几乎重回起跑线,而中国在电子制造领域具备极大优势。
“中国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在世界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特别在广东、江浙等地区,制造业比较完善,这跟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密不可分。”全国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一场由国家领导的新能源汽车赶超战由此掀起。
从2007年开始,政府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分类进行补贴,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开路。但在2016年,以补贴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摸索十余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仍大而不强。
引进特斯拉的决策应运而生。2017年4月16日,工信部发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放宽外资汽车厂商在华运营企业时的出资限制。
一周之后,马斯克现身北京,一年之后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总投资达500亿元人民币、年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临港地区,是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
这条“鲶鱼”通过一次次降价不断杀入国产电动车舒适区。Model 3、Model Y成为所有国产品牌像素级拆解的对象,一体化压铸、集中式电子架构掀起了国内车企的学习潮流。大模型时代,特斯拉率先引入端到端架构,将30万行代码删减至2000行,又引领了国内的自动驾驶行业。
02 学习特斯拉,
从追赶到应战
入华以后,马斯克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绿卡”——国产Model 3同样获得国家补贴。国产品牌回过神来后意识到,要想超越特斯拉,首先得认可和学习特斯拉。
首先是制造。
特斯拉通过与供应商共同研发,追求垂直整合。因为 Tier-1 提供的产品通常是黑箱,而且难以定制,所以特斯拉常常选择与 Tier-2 共同研发,或者让其代工自研。
比亚迪也追求垂直整合,但采取的方式是自产自销,能自产绝不外购。2019年,比亚迪将旗下零部件部门整合为弗迪系公司,自己扮演Tier-1的角色,同时向市场开放。弗迪电池就是特斯拉的供应商之一。
这使得比亚迪在技术协同之时有极大优势,王传福说,“比亚迪 DMi 单个技术都不算领先,但我们解决了汽车和电池之间大量的磨合问题,如低温、快充、电动转向等”。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6.35万辆,超过特斯拉的131.43万辆,此后两年再未给特斯拉反超的机会。据机构预测,今年比亚迪纯电车型销量有望超过特斯拉。
其次是科技。
三电技术起初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金字塔尖。为此,马斯克曾在五年前官宣4680电池,要通过“重新定义电池”解决“限制特斯拉成长的基础规模制约”,但却在之后迟迟未能量产。
续航是纯电汽车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想增加续航,使用大体量电池只是要素之一,还要在整车集成、开发和研发过程中做很多工作。
“通过优化电驱系统的效率,优化40多处风阻,以降低电耗;并且在各个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协调出电池、电机、空调等所有设备和子系统运行效率的最优解。"小米YU7产品总监郭峰表示。做了上述的一切后,小米YU7标准版的CLTC续航达到835km,在中大型纯电SUV排名第一。
在汽车行业众多测试中,24小时耐力测试是考验三电性能、效率、散热的极限工况。
这首先是一场“百米冲刺”。为了性能,小米YU7自研了V6s Plus电机,最高转速达到22000rpm,同时搭配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保证 YU7 在19个小时以上,时速达到 215-216km/h。同时为了效率最大化,小米利用AI对电池能量进行管理,用算法预测YU7在行驶时的动力需求。
不仅要快,更要久,所以这还是一场“马拉松”,因此要对电池进行高效散热。YU7 Max 搭载跟SU7 Ultra同源的散热系统,电池的冷却功率达到2010瓦,“相当于一台大四匹空调”,小米YU7研发总监王蠡表示。
小米YU7最后完成了挑战,行驶里程达到3944公里,超过奔驰CLA和保时捷 Taycan。这项测试不是跑车的专属。在解答测试的意义时,王蠡说:“如果YU7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大家日常开起来就会更从容。”
三电技术的高地被中国逐渐占领,马斯克的策略是把特斯拉的核心能力从汽车转移,将特斯拉包装成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电池日悄悄退场,AI Day走上台前,其BEV(Bird's Eye View,鸟瞰视角)、纯视觉方案和端到端架构技术,掀起了一轮自动驾驶革命。
但眼下,这一优势也在被以小鹏、Momenta为代表的中国厂商迅速追赶。小鹏同样采取纯视觉方案,其最近发布的图灵芯片算力高达2250TOPs,用大算力提高自动驾驶能力的下限和上限;Momenta开发的智驾方案,被BBA、丰田、日产等众多车企采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称,现在,国产品牌整体上正在从成本驱动转向技术驱动的阶段,部分国产品牌已经开始以文化和理念破局。
03 超越特斯拉,
而非成为特斯拉
6月26日,小米旗下首款SUV车型小米YU7发布,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
YU7的爆火,除了强悍的产品力,何小鹏在G7发布会总结,他懂得了”情绪价值“的重要性。小米汽车研发人员揭秘,情绪价值的根源是精准的用户洞察,以及“与用户交朋友”。
比如,YU7上市之前,SUV都走“大空间”路线。但小米汽车调研发现,大家对这样的车型表现平淡,而当时一款还未上市的性能车图片却能够在公司掀起热烈讨论。
“我们希望YU7能够为用户带来驾驶的愉悦”,郭峰说。因此,小米汽车团队决定打造一款运动SUV。
运动车也分很多种,为了细化该往哪个方向走,小米汽车团队做了很多油泥模型,之后再请不同的用户前来观看,最后一步步求解到最具向往感的形态。油泥模型甚至会细化到每一毫米:YU7现在的车高是1600mm,在此之前,他们也尝试过特斯拉的1624mm。
同时,为了更运动,YU7采取了隐藏式门把手,让设计更一体化。考虑到带长指甲的女生开门可能不方便,产品经理甚至自己买假指甲去试、请女生来测,最终决定让用户自定义,可以设置成走近车门时,YU7的门把手自动内缩。
又比如,过往行业内的SUV主打家庭,在后排、副驾、空间上都大做文章,却唯独忽视了主驾。
小米汽车的产品经理观察到,很多人中午会到自己的车上睡午觉,而且是在主驾,所以他们给YU7的主驾也设计了零重力座椅,并且开发了小憩模式。“这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认可”,樊家麟称。一条社交平台的高赞评论写到:“YU7是在告诉所有人,家庭成员也包括了你自己”。
郭峰觉得,成为“爆品”的关键不是成本有多低,而是用户是否喜欢。“在YU7的产品定义过程中,小米曾跟供应链、研发反复打磨,当发现不对时立马修正;确定爆款模型后,再十倍投入打磨。当每项体验被打磨到极致,大家自发去买车,成本就自然分摊下去了。”
“车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工具为中心,我想这是YU7给所有车企的启发。”郭峰总结。
04 卧薪尝胆十余年,
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
小米YU7的成功,离不开国产供应链的集体托举。
据小米内部人士透露,在自研一体化大压铸技术的过程中,他们也试图找过国外供应商合作,但发现对方偏保守。相比之下,国产供应商不仅更开放,能在材料、工艺上配合更紧密;而且更善于学习、爱钻研,可以与小米一起成长。
回溯到5年前,国家引入特斯拉,目的是促进Model 3的国产化,带动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升级,如今这一批国产供应链新军已经崛起。
新一轮电智化革命中,产业链的关键角色,已经不再是燃油车时代生产发动机的大众、日产,和生产变速箱的采埃孚、麦格纳等外国供应商,而是生产电池的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和生产电机的弗迪动力、汇川技术等国产供应商。空悬、激光雷达、热管理系统等领域也重新洗牌,孔辉科技、禾赛等国产供应商成了各细分市场的主要玩家。
有分析师测算,特斯拉北美 50% 的零件由中国公司提供,其中 20% 由中国直接出口,剩下 30% 大部分源于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的工厂。哪怕是特斯拉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其28 个关节也全部来自中国供应商。
并且,如今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已经能在对齐特斯拉的基础上,洞察用户需求,做出更独特的车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表示,从2010年开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逐步具备了“正向设计”能力,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自主设计和研发车型,自主试验检测和管理供应链的质量和成本,自主建立营销体系和提供售后服务。
这是属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集体胜利。
面对压力,二季度财报会上,马斯克重申计划:年底推出廉价版 Model Y,在中国上市全新六座产品Model Y L 。
这不难理解,因为中国市场已成为特斯拉的“基本盘”:今年5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显示,特斯拉在欧盟的新车注册量连续5个月下滑,市场份额跌至1.2%。反观中国市场,乘联会数据显示,二季度特斯拉在华交付12.9万辆,贡献其全球销量的34%——每卖出三辆特斯拉,就有一辆由中国消费者买单。
特斯拉对中国市场越来越依赖,中国消费者却逐渐对特斯拉“脱敏”。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为6%,2025年上半年缩水到了4.8%。
从下场补贴扶持产业,到打开国门加大竞争,再到全产业链崛起,大浪淘沙十余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换道超车的决战时刻。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最近四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一直上升:2020年时新能源汽车总共136万,到去年已经1280万,汽车整体产销量达到3140万。2023年中国汽车首次以491万辆的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去年汽车出口量升到586万辆。
旧的森严体系坍塌,新的规则秩序已经重构。不管世界是否愿意,中国汽车产业在未来几年彻底完成换道超车,掌握全球汽车工业的话语权,可能是汽车史上最蔚为壮观的景象。如美团创始人王兴所言:“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企业没有理由赢;但在智能电动车时代,中国企业没有理由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