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不管你关不关注汽车圈,恐怕都刷到过“小米汽车订单爆了”的热搜。
拿SU7来说,发布首日就锁单88898台,后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供不应求,甚至二手车还比新车贵;
而最新亮相的YU7,更是夸张——3分钟内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内冲到28.9万!
也正因为太火了,很多用户下完定之后,才发现一个现实问题:小米的车,真不好提。
到底有多难?
现在下定任何一款小米车型,交付周期基本都排到了2026年,有的版本甚至要等上一整年。
说来也是难以理解:
明明大家都这么认可它的车,怎么就不多生产点,这是在搞“饥饿营销”吗?
说到到这个事情,很多人会笃定的认为:
“这还用说?不就是在搞饥饿营销吗?”
毕竟套路太熟了——
先是制造“爆单”氛围,把市场热度炒上去;
再通过“限量现车交付”,刺激大家赶紧下单,营造一种“再不买就晚了”的紧迫感;
这种操作,放在手机圈、球鞋圈、甚至显卡圈,早就屡试不爽。
再看小米汽车,配套话术也一个都不少:
什么“产能有限”、“产线爬坡期”、“优先保障早期用户体验”……
怎么看都像是熟悉的剧本在重演。
尤其是一些用户反馈的真实经历,更让人加深了这种怀疑:
明明下单早,迟迟不给交付通知;销售说产能紧张,结果展车却一批接一批送到店里……
这不就是典型的饥饿营销吗?
说到这,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小米是在刻意控制产量、玩热度、刷存在感。
但真是这样的吗?或许不然!
因为造车这件事,真不是想扩产就能扩的,“交付这事”也远比大家想的麻烦。
拿小米汽车来说,目前它只靠北京亦庄这一个工厂在撑,其他工厂还在建设中,暂时指望不上。
而这个工厂呢?
首期年产能最多15万辆——对比动辄几十万的订单量,肯定是捉襟见肘的。
更关键的是,车不是手机,不是说多招点工人、换几条产线就能跟上节奏。
一个车型从立项到量产,中间要经历无数轮调校、验证,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错,产线从“0”到“满负荷”,本身就是走钢丝。
而且小米造车时间不长,经验也不算成熟,在产能扩张和节奏管理上,注定得更谨慎。
如果贸然追速度,很可能不是翻车,而是真出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小米不是不想多造,而是根本造不出来那么多。
现在它能做到不出bug、不出事故,稳定推进交付,本身就已经不容易了。
而这种阶段性的“难产”,其实特斯拉也经历过。
Model 3刚上市那会儿,马斯克不也亲口承认——工厂被卡在“产能地狱”阶段,天天加班加点的搞生产,但就是交付有限。
小米也是类似的情况,它并不是在故意吊胃口,更可能是:真的一口吃不下热豆腐。
此外,就算小米“卷王附体”,把其他工厂都提前搞定了,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
因为真正难跟上的,其实是供应链。
很多人可能以为,搞定工厂就万事大吉了,剩下就是“多造点车”这么简单。
但实际上,每一辆车的交付,背后都是几百个供应商在协同,缺一个环节都得卡壳。
因为很多零部件供应商,也得扩建厂房、采购新设备、再招一批人,才能撑得起小米这种爆发式的需求增长。
尤其是动力电池、三电系统、内饰模组这些关键环节,很多厂商本身也正忙着给其他品牌供货,根本没有余力给小米开绿灯。
说白了,车是“装”出来的,不是一家厂子说干就能干。
只要有一个核心环节掉链子,整条产线就可能瘫痪——哪怕是一颗传感器芯片没到位,都可能导致交付延期。
总的来看就是,今天的“小米交付难”,其实还真不是“饥饿营销”的问题。
而是汽车生产这件事,真的太难了。
特斯拉经历过,小米也经历过,未来还会有其他车企经历。
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不要骂他们的“生产不给力”,他们也是真的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