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OA 渗透率逐步提升,带动激光雷达装机量上涨
领航辅助驾驶(NOA)是车辆辅助驾驶系统的重要类别。NOA 融合导航数据与驾驶控制技术,可在实现高速路、城市快速路等特定场景中,主动规划最优行驶路径,并执行变道、超车等操作。NOA 技术既能减轻驾驶员操作负担,又能凭借智能决策提升行车效率,使驾驶过程从单纯的操控,升级为更具预见性的智能交互体验。
当前NOA技术迭代正推动智能驾驶竞争进入新阶段,车企加速推进城市NOA 量产进程,直接拉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CIS 及大算力芯片等上游核心零部件的需求爆发高增长。高速 NOA 与城市 NOA 功能的搭载量和渗透率均稳步攀升。
依据盖世汽车ADAS配置数据库,2022 年至 2025 年 1-4 月期间,领航辅助驾驶领域发展迅猛。高速NOA标配渗透率从 2022 年全年的 1.0%,快速跃升至 2025 年 1-4 月的12.6%,搭载量达83.6万套。城市 NOA 尽管起步时普及率较低,但其发展态势强劲,标配渗透率从2022年全年的 0.04%提升至 2025 年 1-4 月的 2.8% ,搭载量达18.5 万套。这充分显示出领航辅助驾驶技术正加速从初期应用阶段,向更广阔的市场迈进。
从不同价格区间的市场渗透率来看,2025 年 1-4 月NOA 功能正加速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市场下沉。高速 NOA 领域,10-20 万价格段成为标配突破点,搭载量达334,276套,渗透率 10.2%,市占率高达 40.0%,远超其他价格区间,已成为高速NOA普及的核心领域。城市 NOA 虽整体渗透率较低,但在 10-20 万车型中增长显著,搭载量59,743套,市占率 32.2%,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
从高端车型市场来看,30-40 万价格段的高速 NOA 渗透率达 26.6%,但市占率仅 17.0%,且搭载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城市 NOA 在 30-40 万价格段渗透率为 10.3%,市占率 29.7%,成为该功能在中高端市场的核心应用阵地。而 50 万以上车型虽高速 NOA 渗透率较高,但市占率偏低,反映出高端小众市场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
NOA 标配搭载量有望在 2030 年达到 2400 万辆。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随着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的重视程度和支付意愿的不断提升,以及NOA 功能逐渐下探至10万元以下车型,预计至 2030 年国内乘用车 L2 及以上智能汽车智驾功能标配市场渗透率将超过 90%,NOA 标配搭载量将达到 2400 万辆以上。
2024 年激光雷达装机量暴涨,离不开以 NOA 为代表的中高阶智驾需求爆发。激光雷达实现 NOA 的核心传感器之一,特别对于城市 NOA,除少数几款走纯视觉路线的车型,其他基本是“标配”。有些车型尽管标配高速 NOA 的版本没有搭载激光雷达,但支持城市 NOA 的车型版本(包括选配),大部分都配备激光雷达。根据盖世汽车网,其中部分车型甚至还不止搭载一颗激光雷达,比如阿维塔11、阿维塔12、极狐阿尔法 S、仰望 U8、昊铂 GT、AION LX 均搭载了 3 颗激光雷达,莲花Emeya 以及即将上市的尊界 S800、新款问界 M9,则采用的是四激光雷达方案。2025 年,伴随着“智驾平权”成为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核心口号,我们预计将进一步利好激光雷达,推动其整体出货量攀升至新的高峰。
2025 年比亚迪率先提出“智驾平权”
数据来源:盖世汽车网,东莞证券研究所
2、Robotaxi 渗透率提升,继续推动激光雷达上车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是指由自动驾驶技术驱动的车辆,无需驾驶员,而是依靠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行驶、导航和决策。Robotaxi 具备显著提高交通安全性、稳态价格更低、用户体验更好等优势。随着L2+高阶智能驾驶在消费者决策中的重要性正逐渐提升,为 Robotaxi 的用户培养打下基础。近期国内外Robotaxi发展迅猛,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国内方面 Robotaxi 发展迅速,以萝卜快跑为例,目前已开始与优步合作,发展前景广阔。萝卜快跑是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它依托百度Apollo领先的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自动驾驶出行体验。
7月15日,优步(Uber Technologies Inc.)与百度(Baidu Inc.)联合宣布,双方达成多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计划在除美国和中国大陆以外的多个市场落地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全球化落地。截至今年5 月份,萝卜快跑已在全球15个城市完成了超过1,100万次公共出行服务,这一数字已超越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 Waymo 的 1,000 万次出行记录。
此外,百度还积极筹划在瑞士、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拓展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国外方面,特斯拉 Robotaxi 自动驾驶在美国奥斯汀市正式开启服务。美国时间6 月 22 日,特斯拉 Robotaxi 自动驾驶在美国正式开启服务。经过一天的运营,用户普遍反馈比较好,优于市场预期。首批 Robotaxi 的投放量为35 辆,由量产ModelY提供服务,每辆车在副驾驶配备一位安全员。目前测试范围只面向小部分内测用户,单次收费 4.2 美元,低于 Uber 的 8 美元,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根据特斯拉的计划,Robotaxi 无人驾驶年内将扩展至整个德州和加州,明年推广至全美。预计到2026年底,美国将有超过 100 万辆自动驾驶特斯拉投入运营,商业化落地速度超过市场预期。
激光雷达是 L4 级无人驾驶的“安全底线”和“能力放大器”,使用激光雷达已成为标配。Robotaxi 去掉人类司机,运营方必须承担100%安全责任。激光雷达提供厘米级测距、200m 以上远距探测及 360°三维感知,可在摄像头失效、逆光、黑夜、雨雾等极端场景下依旧保持可靠识别,显著降低事故风险。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相关法规对车辆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光雷达作为L4 级自动驾驶的重要传感器,能够帮助 Robotaxi 满足这些法规要求。
从目前国内主要的 Robotaxi 运营商来看,主要车型都配备了大量的激光雷达。萝卜快跑 RT6 使用 8 颗激光雷达,小马智行第六代 Robotaxi 使用4 颗(4 个车顶固态激光雷达+3 个补盲激光雷达),文远知行 Sensor Suite 5.0 使用4 颗,Waymo第五代车辆使用 4 颗,滴滴使用 10 颗等。就现阶段而言,Robotaxi 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几乎是依赖性的。
Robotaxi 有望在 2026 年实现更全面的商业化,并在未来的乘客出行市场抢占可观的市场份额,带动激光雷达上车量逐步提升。未来 Robotaxi 带来的盈利能力和可负担性的切实利益,将不断带动市场规模的扩大。预计到2030 年,Robotaxi服务将进入商业化成熟阶段,并在全球主要地区进行部署。这样的规模效应将推动成本下降和乘坐效率提升,吸引私家车用户转向 Robotaxi。根据小马智行招股说明书,到2025年,Robotaxi 服务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6 亿美元,并迎来指数级增长,到2030 年将进一步达到 1192 亿美元,到 2035 年将达到 4627 亿美元。我们认为,Robotaxi服务市场规模的大幅提升将进一步带动激光雷达上车量逐步提升,提高相关公司的盈利能力。
3、AEB 强制上车有望推动激光雷达的使用率提升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也被称为主动刹车系统或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现代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的基础功能。这一系统能够在驾驶员未能及时反应的情况下自动启动制动,有效减少因驾驶员分心、疲劳驾驶等原因引发的追尾、碰撞事故。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AEB
数据来源:盖世汽车网,东莞证券研究所
《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将使AEB 从选配正式走向标配。日前,工信部公开对 6 项新国标征求意见,其中包括《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新国标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从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并扩大适用范围,不仅 M1 类乘用车(轿车、SUV、MPV 等)需满足国标要求,N1 类轻型载货汽车也成为适用对象,替代现行国标GB/T 39901-2021,已经于 6 月底结束意见征求,并计划于 2028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这一政策的推进,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所有乘用车都必须安装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AEB也将从选配正式走向标配,成为汽车安全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从推荐到强制,未来三年 AEB 装配率有望接近 100%。根据佐思汽车研究,2025年 1-4 月,中国乘用车 AEB 装配量达 431.3 万辆,装配率达65.3%,较去年同期增长3.8 个百分点。从车型价位分布来看,价格高的车型 AEB 装配率明显更高。2025年1-4月,40 万以上车型 AEB 装配率达 100%。未来,随着 2028 年AEB 强制国标的实施,AEB功能在不同价格段车型上的装配率差距将逐渐缩小,中低端车型将贡献主要的增量空间,这与激光雷达向中低价位车型渗透的趋势趋同。
政策推行有利于激光雷达上车。根据禾赛公众号,激光雷达由于通过主动发射激光来实现直接探测,不依赖环境光,把激光雷达数据用于AEB 功能开发,能大大增强夜间的 AEB 安全性。对国内领先的智能汽车品牌的调查发现,相比无激光雷达车型,装有激光雷达的车型,AEB 速度上限有了约 50%的明显提升。
激光雷达的 2 个性能指标对 AEB 安全车速上限有直接影响。第一是测距能力,测距能力更远的激光雷达,所能支持的 AEB 安全车速上限也更高。200 米标准测距与150米标准测距的激光雷达,其支持的 AEB 安全刹停车速分别是148km/h 和135km/h。第二是角分辨率,遇到小型障碍物,比如行人、轮胎、锥桶、三角牌、小动物等,只有分辨率更高、看得更清晰的激光雷达,才能在远距离下探测到。代表分辨率的重要参数,其中之一就是“角分辨率”。以禾赛科技的 HesaiATX 为例,ATX 相对于市面一些其他的激光雷达,具有更小的最佳角分辨率,在面对一个黑衣行人时,ATX 的目标检出距离远了 50%以上,其支持的对行人 AEB 车速上限也从96km/h 提升到了123km/h。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把激光雷达数据用于 AEB 功能开发,能大大增强夜间的AEB安全性。我们认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将会引导大众进一步认识激光雷达的重要性,预计进一步扩大了激光雷达的应用市场,也将进一步巩固其作为高阶智驾核心设备的重要地位。
4、政策、商业配套逐步完善,推动激光雷达需求向上
中央出台多项政策,加强行业规范监管,完善行业政策配套。4 月29日,工信部发布 2025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提出需要强化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供给。推动自动驾驶设计运行条件、自动泊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等标准批准发布及实施,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构建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基线。
加快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修订车道保持辅助系统标准,推动倒车辅助等标准研制,提升驾驶辅助产品安全水平。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推出智能驾驶相关政策,旨在加强行业规范监管,完善行业政策配套。地方政府同时在积极推动 L3 自动驾驶的落地。
国内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已于 2022 年8 月1 日起施行,该条例系统性介绍了 L3 及以上智驾技术的定义、市场准入、条件豁免,首次明确相关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规定,填补自动驾驶相关立法空白,并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标准。2024年 12 月 31 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通过,自2025 年4 月1 日起施行。该条例明确了 L3 自动驾驶汽车在北京市的测试和运营规则,包括测试车辆的许可条件、数据记录要求以及事故责任划分。条例还提出,北京市将逐步开放更多道路用于L3自动驾驶的测试和运营。与此同时,《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也于2025年 3 月 1 日起施行,进一步推动了 L3级自动驾驶的落地。
新能源车企开始推出辅助驾驶相关保险,为消费者提供额外保障。4 月28日,小鹏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作为商业险的补充,它的服务费为239元/年,最高赔偿 100 万元,可覆盖行车和泊车的全场景,赔付次数不限,而且小鹏旗下全车系均可享受该项服务。7 月 9 日,比亚迪正式宣布,“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已实现媲美 L4 级别的智能泊车能力,并成为全球首个在量产车上对泊车场景提供全面责任兜底承诺的车企。
辅助驾驶相关保险为消费者提供了额外的安全保障,降低了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安全性的担忧,提升消费者信心的同时明确组合辅助驾驶责任界定与风险控制,进一步激发辅助驾驶的需求。
政策、商业配套逐步完善,多家车企规划量产 L3 级别辅助驾驶车辆,2025年有望成为 L3 级别辅助驾驶落地元年。多家车企已明确规划在2025 年下半年量产L3级别辅助驾驶车辆。3 月 18 日,奇瑞、广汽、极氪三家车企先后发布智驾方案并披露L3 级自动驾驶量产时间表;奇瑞计划在 2026 年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车辆量产,并发布了猎鹰智驾系统,涵盖多个车型,并将价格下探至 6 万元;
广汽集团则计划在今年年底推出国内首款 L3 级自动驾驶乘用车,并在 2026 年加速L3 级车型的量产,未来还将进军 L4 级无人驾驶市场;极氪科技则发布了 H7、H9 等自研的智驾方案,搭载强大的计算硬件和感知设备,其中 H9 支持 L3 自动驾驶,将首次搭载于极氪旗舰SUV,并在上海车展正式亮相。6 月 11 日,小鹏汽车在北京发布其2025 年首款全新车型小鹏G7,这款中型 SUV 也是业内首款宣称具备 L3 级算力的超级AI 汽车,引发资本市场和行业广泛关注。随着 L3 自动驾驶渗透率的提升,汽车零部件的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为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小鹏 G7 是市场上首款具备L3 级算力的AI汽车
数据来源:小鹏官方微信公众号,东莞证券研究所
自动驾驶功能升级促进了感知硬件需求的增长。更高级别的系统可能配备更多激光雷达,以增强安全冗余与环境感知能力。作为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的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市场伴随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持续扩容。根据观研天下的数据,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为 5.26 亿美元,到 2024 年增长至7.26 亿美元,至2029年,预计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或将实现倍数级的增长,达到36.32 亿美元。
5、激光雷达相关公司
巨星科技(002444.SZ):全球领先的工具制造公司
巨星科技(002444.SZ)成立于 1993 年,是全球领先的工具制造公司,公司通过“自主品牌+海外并购”双轮驱动,构建了覆盖手动工具、电动工具、激光测量工具及激光雷达的全品类产品矩阵,拥有 ARROW、Goldblatt、BeA 等十余个国际知名品牌,产品销往全球建材连锁超市及工业用户,2024 年非手工具业务占比接近40%。在激光雷达领域,巨星科技自 2015 年收购华达科捷进入激光测量赛道,2016 年自主研发激光雷达,并成立欧镭激光(OLEI)作为专业激光雷达开发平台,专注于车载、工业及智能工具应用。2024 年,公司通过增资华达科捷 33.35 亿元并整合欧镭激光股权,进一步强化激光雷达业务的技术协同;2025 年 7 月收购杭州微纳科技,获得射频芯片和端侧 AI 芯片技术,推动激光雷达与智能工具的功能融合。
永新光学(603297.SH):中国光学精密仪器及核心光学元组件领军企业
永新光学是中国光学精密仪器及核心光学元组件的领军企业,主要产品涵盖光学显微镜、条码扫描仪镜头、机器视觉组件及激光雷达光学元组件等,客户包括蔡司、徕卡、斑马、霍尼韦尔等全球行业龙头。在激光雷达领域,永新光学自2016年起布局,深耕近 10 年,积累了车规级光学元组件的核心技术。目前,公司所生产的激光雷达光学元组件产品已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轨道交通、工业自动化、智能安防、车联网、机器人等领域,成为禾赛科技、图达通、法雷奥等全球头部激光雷达厂商的核心合作伙伴。
宇瞳光学(300790.SZ):专业的光学解决方案提供商
宇瞳光学是专业的光学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涵盖安防镜头、车载光学、激光雷达光学部件等领域,其中安防镜头连续十年全球销量第一,客户包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行业头部企业。在激光雷达领域,宇瞳光学主要提供半固态激光雷达转镜总成模块和光学元件,产品包括一体式金属异形转镜、贴片式转镜总成、振镜、发射镜、接收镜等关键部件。其车规级一体式金属转镜在 905nm 波长下反射率超过98%,尖塔差控制在 180 角秒以内,满足高转速(>10 万次/秒)和车规级可靠性要求,主要应用于前视激光雷达;贴片式转镜总成模块则通过集成电机与棱镜,将成本压缩至200 元/套,适配低转速固态激光雷达方案。
均胜电子(600699.SH):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与安全系统供应商
均胜电子(600699.SH)是宁波一家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与安全系统供应商,通过多次国际并购(如德国普瑞、美国 KSS 等)实现技术整合与全球化布局,业务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汽车安全及新能源管理等领域。在激光雷达领域,公司于2021年战略投资图达通(Seyond),并负责其激光雷达产品的生产、测试与交付,形成“域控制器+激光雷达+车载通信终端”的综合布局,发力智能驾驶感知融合技术。技术方面,图达通产品涵盖主视雷达、前视雷达及广角雷达,支持高精度点云与抗干扰能力,并通过均胜电子的车规级制造体系实现规模化生产。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