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下的不是钱,是车企从牙缝里挤出的生存权
一、价格屠刀背后,是技术标准的生死竞速
续航虚标的“皇帝新衣”被撕破
当CLTC续航测试被曝出来的时候,实验室的数据跟实际的表现相差很大,最多能有40%呢。
吉利星愿却用了一种“跟别人不一样”的策略:由第三方实际测量的410km版本,在城市上下班通勤的时候,续航达成的比例达到了87%,就算是在冬天也还能维持75%的水平。
而比亚迪元UP新款,它的续航是301km,不过直接就写明了“专门用于日常通勤50km半径范围内”——敢直截了当地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反倒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快充效率成隐形战场
星愿30分钟快充(30%--80%)实测为27分45秒;元UP在同规格充电时需要30分钟。别小瞧这2分15秒的差距——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意味着每天能多接1单;对于新手妈妈来说,是能让孩子在充电站少哭闹一集动画片的时间。
二、空间魔术师VS配置狙击手,用户痛点的精准解剖
星愿的“偷空间哲学”:4135mm的车长,做出了860mm的后排腿部空间,这比本田飞度多了130mm呢。其秘诀在于缩短前后悬,与此同时采用电池扁平化布局。
元UP的“田忌赛马”策略:以SUV的形态,轻松自然地降维打击两厢车;配备热泵空调简洁有效地直击北方用户的实际需求;但去掉了L2级智能驾驶系统——毕竟在这个价位,用户更关注冬天的寒冷问题,而不是对自动驾驶功能的不信任。
三、价格战下的暗伤:当车企开始“割肉求生”
利润触底之真相:2024年,新能源车行业利润率仅为2.8%,星愿每降低4000元,这就相当于舍弃了单车将近6%的利润。比亚迪敢于推出7.48万的SUV,凭借的乃是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此技术能够削减15%的制造成本。
消费者双重博弈:45.5%的用户认为降价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是21.5%的用户担心“减配降质”。一位星愿车主吐槽道:“降价之后,4S店送的脚垫,薄得就像煎饼一样”——省下的钱终将流向售后。
杰哥辣评:7万电车怎么选?记住这三条
通勤族选“真实续航”:标称续航,首先给它打7折来进行计算(比如说:301km,差不多就等同于210km的实用续航),倘若低于日均里程,那就将其予以淘汰。
家庭用户紧紧地盯着“空间诡计”,在实测的时候发现,后备箱竟然既装不下婴儿车,与此同时又装不下行李箱?这直接就导致了被淘汰的结局。
科技控需留意“期货配置”:宣传页写明,“支持未来OTA升级”,这也就意味着,当下其实并没有。
最后抛个灵魂拷问:当吉利星愿把多连杆悬架和比亚迪把热泵空调
都压到7万,下一张牌会不会是800V快充?评论区聊聊你的心理价位!
数据来源:中汽协销量统计、财政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CNCAP安全测试、第三方续航实测、上市公司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