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们!如今,智能汽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感觉未来出行都要被它彻底改变啦。不过,这新鲜事物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让人头疼的问题,今天咱就来唠唠智能汽车那些让人纠结的伦理困境,尤其是自动驾驶事故中的权责归属,还有碰撞测试里该优先保乘客还是行人的难题。
先说说这自动驾驶事故的权责归属。以前,马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责任基本都能在驾驶员、行人或者车辆本身的问题里找出来。可到了智能汽车这儿,情况就复杂多了。就拿 2018 年 Uber 那起自动驾驶测试车撞死行人的事儿来说吧,当时车处于自动驾驶模式,安全员没及时干预。这责任该咋算呢?从人的角度,安全员失职了;从机的方面,说不定是算法有缺陷或者系统有漏洞;再从物的层面看,当时的道路状况、天气啥的,也可能影响了传感器的感知精度。结果呢,Uber 最后就承担了个民事赔偿,也没受到刑事指控。这事儿一出来,大家都懵了,在这人、机、物相互交织的场景里,责任界定居然连个清晰的标准和法律依据都没有,想追责都不知道该找谁,这可太让人无奈了。
咱国家在这方面也一直在努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高级产业研究员郭妍妍说,在国家层面,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规定,测试、示范期间出了交通事故,得按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来确定当事人责任,再按相关法律法规确定损害赔偿责任。还对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做了区分,像有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出了事,驾驶人一般担责;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没驾驶人的时候出了事,原则上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担责。要是车有缺陷造成损害,赔偿之后还能找生产者、销售者索赔。但目前法律适用在这方面还没完全跟上技术标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划分,还没把传统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区分开,更别说细分智能网联汽车不同自动化级别和责任主体了,还是统一用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这就导致智能网联汽车出事故后,按现有的过错责任原则归责挺困难的,毕竟它涉及汽车制造者、销售者、程序开发者、所有者、实际操作者等好多主体呢。
再聊聊碰撞测试里那个揪心的问题:优先保乘客还是行人?这就像个现实版的 “电车难题”,特别考验人。你想啊,当智能汽车在行驶中遇到那种避无可避的危险情况,必须得在撞向行人或者牺牲乘客安全之间做选择时,该咋办呢?要是优先保护乘客,行人可就太无辜了;可要是优先保护行人,坐在车里的人又怎么办呢?这真的是个让人左右为难的事儿。
麻省理工学院还专门做过一个叫 “道德机器” 的在线实验,模拟这种场景。结果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选择上差异特别大。这就说明,伦理决策太复杂、太多样了,想给人工智能算法制定个统一的决策标准,简直比登天还难。从实际的碰撞测试来看,C-NCAP 的碰撞测试主要考核乘员保护和行人保护两方面。乘员保护就是模拟不同碰撞场景,看看车辆结构、安全约束系统,像安全带、气囊,还有座椅、头枕这些部件,对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能力咋样,评估乘员可能受到的伤害程度。行人保护呢,就是模拟车辆和行人碰撞场景,测试保险杠、引擎盖、挡风玻璃这些部件对行人的保护效果,评估行人的受伤程度。可真到了实际事故里,情况比测试复杂多了,根本没办法用简单的测试标准去应对。
我觉得吧,智能汽车带来的这些伦理困境,真的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一方面,得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自动驾驶事故的权责归属划分得清清楚楚,别再让大家出了事儿还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找谁负责。另一方面,在技术研发的时候,就得把这些伦理问题考虑进去,不能光想着让汽车更智能,还得保证它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内运行。咱普通消费者也得提高对智能汽车的认识,别觉得有了自动驾驶就万事大吉,还是得时刻保持警惕。
希望在未来,智能汽车能在解决这些伦理困境的基础上,真正给我们带来安全、便捷又安心的出行体验。好啦,今天关于智能汽车伦理困境的事儿就和大家聊到这儿,觉得有用的话,麻烦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祝您发大财,咱们下次再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