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掌] 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以 214.6 万辆的总销量独自站上全球车企的巅峰,6 月单月 38.3 万辆的成绩,更是让同行望尘莫及,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个中国品牌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强势冲击。
有人说它靠低价取胜,可旗下高端品牌半年卖出 14.2 万辆,腾势 D9 还成了 MPV 销量冠军;有人质疑它离不开本土市场,但其海外销量 47.2 万辆,同比暴涨 132%,远超去年全年。
这个从电池厂成长起来的巨头,凭什么让特斯拉让出纯电销冠?又为何能在新能源红海中持续领跑?
冲出亚洲,比亚迪正在让世界惊呼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提起比亚迪,许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低价”二字,仿佛它的成功全赖于白菜价抢占市场,但稍作研究便会发现数据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事, 比亚迪的产品线早已不是几万元的入门车型那么简单,而是覆盖了从平民百姓到百万豪奢的广阔区间,悄然间完成了高中低端的全方位渗透。
尤其在高价市场,比亚迪的增长势头甚至比传统大众市场更为迅猛,2025年上半年,旗下的腾势、仰望、方程豹三大高端品牌累计售出14.2万辆,同比增长高达69%。
其中腾势D9更是稳稳坐上了年度MPV销量冠军的宝座,上半年就卖了5.6万辆,这清楚地表明比亚迪可不只是依靠“薄利多销”来打天下。
面对这些令人咋舌的数字,批评者的声音很快转换了阵地,“这难道不就是依赖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特殊环境吗?一旦走出国门,比亚迪肯定会水土不服!”然而,现实却再一次甩出了响亮的耳光。
仅仅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海外销量就飙升到47.2万辆,同比猛增132%,这个增速简直是国内市场的数倍,要知道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越了2024年全年的海外总销量。
你可能难以置信,但事实是元PLUS(海外名Atto3)在以色列、泰国等多个国家拿下了销量桂冠,甚至在一些特斯拉长期耕耘的海外核心市场,它也实现了不可思议的反超。
就连香港地区,海狮07的销量也达到了ModelY的两倍以上,难怪《纽约时报》都要承认,比亚迪已然是全球市场最抢手的电动车品牌之一。
海狮06展现实力
将目光深入到具体产品,以近期上市的海狮06为例,它一头扎进了竞争最激烈的中型SUV市场,这款车将比亚迪的看家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全系标配云辇-C智能阻尼身控制系统和天神之眼高阶智驾,还拥有2820毫米的超长轴距和宽敞空间,当然也少不了那块标志性的刀片电池。
海狮06的定价策略比尺寸接近的宋PLUS还要“激进”,安全、舒适、实用这一整套组合拳简直是冲着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而去,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是价格合理。
不过海狮06也并未试图在所有维度上都做到“满分”,比如设计师倾力打造的分体式大灯,在网上就引发了“审美见仁见智”的热议,性能方面它也显得有些“不足”。
最大功率180千瓦,百公里加速实测7.7秒,在红灯亮起时,或许你只能目送零跑C10等对手率先呼啸而去,快充效率也仅处于主流水平,远不及极狐阿尔法T5那种“喝杯咖啡就满血”的0.15小时补能速度。
这些选择清晰地传递出比亚迪在产品定义上有着明确的取舍,它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用户高度感知的核心技术和实用配置上,而非去追求每一个参数的绝对领先。
从一块电池到一台完整汽车的三十年苦修
要真正理解比亚迪今天的市场地位,我们要回溯到它的起点,1995年,王传福在深圳创立的不过是一家小小的电池工厂。当年他在日本寻求锂电池生产线却因天价设备受阻时,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做出了一个看似“鲁莽”的决定,自力更生。
1998年,顶着外界“中国作坊”的嘲讽,比亚迪硬是用“半自动+人工”这种独创路径,土法上马造出了自己的锂电池,最终竟赢得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巨额订单。
2003年,当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正式跨入汽车行业时,业界普遍感到看不透,但王传福的目标却无比明确,电动车的命脉就是电池,而这正是比亚迪的核心优势,如今这种近乎偏执的“技术立本,创新驱动”理念仍在延续。
2024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高达542亿元,不仅远超其同期净利润,也延续了公司过去十几年里研发投入常年高于净利润的传统。
正是这种对技术的“狂热”投入,才有了后来让市场惊艳的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云辇车身控制系统,并将这些曾经被视为“高端”的技术,集成到海狮06这样15万元级别的寻常车型上。
比亚迪纯电车型的销量同样令人瞠目结舌,2025年上半年,其纯电车型销量达到102万辆,而特斯拉同期全球销量为72万辆。这已经让比亚迪连续三个季度稳坐全球纯电销冠的宝座。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行业分析师们开始预测,到2030年比亚迪将与丰田、大众等传统汽车巨头并驾齐驱,甚至将其甩在身后。
从一家默默无闻的电池小厂到被《纽约时报》盖章认证的全球现象,比亚迪的崛起绝非偶然,它不是依靠网络口水战打出来的胜利,也不是某一个单一维度的成功。
其背后是数十载如一日的技术长跑,是持续不断的创新投入,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卡位,更是对成本与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强大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体现。
世界汽车工业的心脏,似乎真的在从底特律、从沃尔夫斯堡,慢慢且坚定地移向东方。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