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高路
8月3日晚间,理想汽车官博发布《关于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再次对i8与乘龙卡车碰撞测试作出回应。当日,测试方中国汽研也发布声明函。将一场持续多日的车圈闹剧又推向了新高潮。
事情源于7月29日,理想新车i8的发布会上播放了该车型重卡连环撞击测试视频。在该碰撞测试视频中,理想i8车型和重卡正面对撞时,重卡四个车轮弹起,驾驶室和后货箱出现明显的分离,驾驶室几乎倒在理想i8车型的前车窗上。该测试在互联网上引起不少争议,有网友戏称“突破了物理学规律,颠覆了生活常识”。
针对争议,两份回应都强调了自身的客观公正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否认外界的质疑和指责。但显然,要取信公众,不是比谁写得更多谁的声音更大,而是要有真实可信的证据。从市场的反应看,这两份声明并没有起到厂家希望看到的效果。消费者以常识为依据,与厂商的拍胸脯保证,其实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公信力危机。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就非凡,众多车企你追我赶,成功缔造出具备领先优势的行业和完整的产业链,为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也要看到一些车企的行为,正在透支行业的公信力。这几年,车圈在营销话术上的“创新”也同样引人注目。新车发布会上,“跟友商比”是重头戏,创新、超越、颠覆、革命、遥遥领先这些高频词“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些车企将普通的技术参数包装成“黑科技”,把常规设计吹嘘为“行业首创”。最字句满天飞,虚假宣传换个马甲重新登场。这种过度营销不仅误导消费者,更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对技术能力夸大其词,此前,部分车企在宣传中夸大智驾功能,误导消费者,甚至将未完全成熟的测试功能推向市场,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放松警惕,引发安全隐患。
浮夸之风盛行,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却乏善可陈。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时,一些车企的第一反应不是积极解决问题,而是急于“公关灭火”,甚至采取“删帖”“控评”等手段。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消费者的不信任。
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些共性问题:大家对创新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市场竞争的认知也出现了偏差。营销带节奏,而正常讨论的空间被压缩,一方面所谓的车评人如鱼得水,不时爆出被充值的传闻;另一方面,大家早早站队,无视事实与真相,偏见被赞扬,而客观评价反而会被视为抹黑、造谣,甚至被套上阴谋论的帽子。
这些都已经成为困扰产业创新的负面因素,拖累行业正常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比拼技术、质量等硬实力,更要比拼市场环境的软实力,让那些真正创新的企业能冒出来。今年4月,工信部出手整顿“智驾”,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工信部此次对智能驾驶行业的整治,不仅是对近期安全事故的回应,更是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汽车行业需要这种监管措施与产业的联动发展,需要听到权威部门及时发声,对市场乱象展开及时治理。
真正的创新应该体现在核心技术突破和产品质量提升上,而不是营销话术的翻新。市场的宽容也不是纵容企业耍小聪明、玩小伎俩。正本清源,回归初衷,给企业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