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市鑫爱特电子有限公司
全球电子产业在智能化与轻量化双轨并进的浪潮中,柔性印刷电路板(FPC)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跃迁。据Prismark预测,全球FPC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140.6亿美元稳步增长至2026年的171.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1%4。这一增长背后,是消费电子持续创新与汽车电子革命性变革的双重驱动,尤其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塑FPC产业格局——纯电动车PCB价值量已达传统燃油车的5-6倍27,为FPC创造了广阔的渗透空间。
极薄铜箔技术正成为芯片封装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嘉元科技开发的芯片封装用极薄铜箔已进入送样测试阶段,预计2026年底产能将达70万平方米/年1。这种厚度以微米计的材料对高频高速应用至关重要,其低轮廓特性可显著提升信号传输效率。与此同时,复合铜箔与高强材料的研发也在加速推进,如嘉元科技布局的复合铜箔、微孔铜箔、单晶铜箔等新型特种铜箔,解决了固态电池负极集流体的界面接触和耐腐蚀问题,2025年其固态电池铜箔出货量预计达100吨1。
在高密度互连技术方面,高阶产品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嘉元科技的高阶RTF(反转铜箔)、HVLP(极低轮廓铜箔)等产品已通过头部企业认证测试并具备量产能力1,这些技术对高频高速电路和IC封装至关重要。而在环保工艺创新上,嘉元科技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的高性能环保电解铜箔研发中心,已启动电解液添加剂分子机理解析项目,推动功能材料研发及量产优化1,标志着产业向绿色制造转型。
消费电子创新持续迭代
尽管消费电子领域占比从历史高位有所回落,但仍是FPC的核心应用场景。2019年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占比达77.6%4,而到2026年,AR/VR设备的普及将开辟新增长曲线。FPC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势无可替代——其可弯曲性与空间节省特性完美契合电子设备轻薄化趋势,成为可穿戴设备、折叠屏手机等创新产品的关键支撑技术。
汽车电子变革加速渗透
汽车电子化正推动FPC需求呈现结构性增长。在电动化领域,电池管理系统(BMS)的FPC替代传统线束成为明确趋势。一辆纯电动车的PCB价值量中,电控系统占比高达50%58,而BMS的FPC化不仅实现减重30%以上,更提升了系统可靠性和生产效率。随着电动车渗透率提升,车用FPC占比将从2023年的17%升至2026年的20%57。
自动驾驶系统的升级则带来更高价值量的FPC需求。L3级以上自动驾驶车辆配备的激光雷达(LiDAR)所采用的HDI板价格可达数十美元28,是普通4-8层板的3倍。随着每车搭载的摄像头和雷达数量激增,FPC在传感器模组中的应用比例持续提升。
产能扩张与柔性生产成为头部企业的战略重点。以嘉元科技为例,其建成六大生产基地,总规划产能25万吨,已实现产能12万吨/年,90%产能利用率印证了市场需求的旺盛1。更关键的是,其产线具备柔性切换能力,如江西赣州龙南基地既可生产电子电路铜箔(应用于AI服务器PCB),也可根据需求切换生产锂电铜箔1,大幅提升抗周期波动能力。
国产替代进程在高端领域加速推进。嘉元科技通过“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策略,推动高频高速铜箔、HVLP铜箔等高端电子电路铜箔的国产化1。目前其RTF铜箔已通过头部企业认证,HVLP产品正处于客户验证阶段,标志着国内企业在高端PCB材料领域的技术壁垒正在被突破。
市场也涌现出一批新兴竞争者,如台资企业积极布局车用FPC产能,而大陆企业在固态电池用铜箔领域已取得先发优势。嘉元科技在2025年预计实现固态电池铜箔出货量100吨,并与多家客户达成战略协议共同开发下一代产品1,构建技术护城河。
面对技术瓶颈,固态电池适配性成为亟待突破的难点。现有铜箔需解决界面接触与耐腐蚀问题,嘉元科技开发的高比表面拓界铜箔、双面镀镍铜箔等产品虽已实现小批量供货1,但大规模应用仍需工艺成本优化。此外,高频材料稳定性要求持续提升,特别是AI服务器、5G基站等领域对铜箔轮廓控制提出更高要求,推动VLP(低轮廓)、HVLP(甚低轮廓)铜箔研发加速。
成本压力也不容忽视。铜箔行业经历快速扩产后出现产能过剩,加工费大幅下降,行业毛利率整体偏低1。在此背景下,企业战略重心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结构性升级:嘉元科技计划提升高抗拉强度、高延伸率锂电铜箔和高端电子电路铜箔占比1,而海外市场拓展(尤其是中国台湾、日韩及东南亚地区)成为消化产能、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路径。
展望2026年,FPC产业将形成三大增长极:
全球FPC产业正在技术迭代与市场重构的双重驱动下迈入新周期。中国企业从产能规模优势向技术引领优势的转型,将决定其在171.8亿美元全球市场中的最终占位。而那些在极薄铜箔、高频材料和绿色工艺上率先突破的企业,有望在2026年的产业版图中赢得先机。
当“柔”与“韧”成为电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场关于“轻薄”的军备竞赛,
正悄然重塑全球制造版图——柔性电子革命已至中场,胜负未分,但方向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