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想i8重卡对撞测试引风波:中国汽研回应争议,东风柳汽质疑侵权
2.撞击视频刷屏,理想i8安全性引热议,测试公平性和对比方式遭多方疑问
3.理想i8发布会挑战8吨重卡,碰撞测试真相曝光,车企交锋舆论激烈
4.汽车碰撞测试成行业风暴眼,理想i8东风柳汽和中国汽研三方各执一词
理想i8在发布会上正面撞击8吨重卡的视频一夜刷屏,车身无大碍,重卡竟散开,东风柳汽怒斥侵权,中国汽研也首度回应质疑,网友和业内炸开了锅。
真没想到,一场原本打算用来彰显新车安全性的碰撞对撞,竟把理想、东风柳汽、中汽研三家推上了风口浪尖。
发布会那天,理想果断放出了自家i8和8吨重卡硬刚的视频,还真挺振奋人心,大屏幕上的画面让台下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那辆i8毫发无损地“撞开”了巨卡,重卡车头差点分家,轮胎都弹飞了。
谁不感叹理想车皮实、安全性能强?
可事后,行业、媒体、网友却没闲着,质疑声直接盖过了夸赞。
东风柳汽火速发文,觉得这是赤裸裸踩踏同行的行为:你用我们牌子的重卡做衬托,结果视频里重卡被撞变形,这不就是给咱添堵吗?
舆论发酵下,大家都在问:测试条件公平吗?
换辆车、换个场景会不会结果全变?
甚至有网友直接怀疑“卡车是不是特意挑选最弱的那种”,或者是不是被做了减配和改装。
这事儿闹得人心惶惶,让很多汽车从业者都打了个哆嗦。
8月3号晚,中国汽研终于忍不住发声明。
内容很直接,说本次测试其实只是要验证理想i8的安全性,压根不评价重卡品牌,也不涉及别的品牌安全性能。
特意强调,所谓“重卡”其实是在市场上随机买来的二手卡车,选它除了重,没别的标准——外观看起来也给做了伪装,白车身贴着贴膜,还安了自动驾驶装置,把整备重量配到足足8吨。
理想i8车速设定是60公里每小时,卡车则是相向40公里每小时,撞下去后,i8车内气囊正常弹开,电池包完好,门还能自动弹开,舱体也没啥严重变形。
重卡虽说驾驶室结构也基本没变形,但镜头下那分离、弹跳的场面,实在太刺激。
但说实话,这段测试视频一火,群众讨论点瞬间就跑偏了。
安全性能是看着不错,可用网友的话说,这测试到底有多真实?
汽车安全到底该怎么比,能不能单凭一段视频来下定论?
不少有经验的工程师也感同身受地提到,单次现场测试根本无法代表全面的安全性能,一车一况千差万别,样品选用、车况、环境、甚至小到墙体材料的一点变化,都能影响最终效果,真不能光靠一次撞击视频就判生死。
更让人玩味的是,东风柳汽那边依然不依不饶,质疑理想到底有没有“定向采购”或“特殊准备测试车辆”。
背后行业里的人都懂,汽车圈子里,某些企业动点“小手脚”,让特定测试样本在公开场合表现抢眼,也并不是第一次遇到。
而理想很快抓住这点,发言人直接喊话:“相信权威机构的专业,要不来复测一把?”
一来二去,舆论气氛像点了把火似的,甚至有人喊出了“邀请乘龙卡车直播对撞”,场面相当热闹。
产品线负责人张骁都被艾特到:“可以,直播都行”。
你看,这种态度既带着自信,又直面质疑,火药味里透着一丝娱乐圈才有的“battle”风。
回头看这事,其实早就不是理想一家车企才玩的路数。
放眼整个新能源、智能汽车圈,好几家在新车发布会时都会放个激烈对比测试,吸引眼球。
鸿蒙智行尊界S800亮相时,硬是拉来了迈巴赫S680,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里跑性能,最终自己成了冰雪之王。
局外人一笑而过:看着解气,看完谁不想买个自己的“战神座驾”?
但工程师们私底下都清楚,这类对比测试环境差异巨大,条件一严苛,车子表现立刻天壤之别,观众只看见了一小部分,不代表车辆整体素质。
细回忆的话,刚刚过去没几年的理想ONE,在中保研25%偏置碰撞测试中,A柱都快折下来了,乘员舱侵入都严重,但最终评级竟然和蔚来EC6一样拿了高分,“优”“G”,行业哗然。
那阵子圈子里都在问:评分到底靠谱不靠谱?
如果连A柱内凹都不降分,那安全标准何必那么高?
中保研对此始终没正面回应,最终让网友、车主对碰撞评级的信赖度都大打折扣。
这让人忍不住感慨,其实不仅仅是理想一家,行业普遍都逃不过评测“被质疑”的怪圈。
权威机构的“口碑”也是一波三折。
回到这次理想i8事件,我觉得最值得深思的是:汽车安全该怎么比?
我们该相信哪个测试、哪家机构?
直白说,车企用对比测试炒卖安全固然能一夜出圈,但容易落入误导,甚至不正当竞争的陷阱。
一辆车的安全性不是靠一脚刹车或者一次碰撞就能定论的,更多应该是系统性地看车辆在真实高发事故里的表现。
可是,很难有哪个发布会愿意把自己撞得七零八落、把毛病全抖落出来。
大家更愿意让观众看到“传奇一击”,塑造钢铁防线的形象——说到底,热闹看的就是这种劲爆感。
可消费者难道乐意被一场“事故假想秀”哄骗?
更务实的,其实大家都希望有个公正、透明、专业的第三方来定期做标准化测试,不管你品牌多大、广告多响,只要能在标准事故工况下兜得住命,才能给用户实打实的安全感。
行业里还有不少老车主对现有事故评测时效性和覆盖面的不满,他们怨声载道:“碰撞评级看似权威,出了事怎么办?
测试都有水分,事故往往全靠命硬。”
从用户的视角出发,这种质疑其实也在提醒所有汽车品牌与检测机构,别把“安全”二字玩成了视觉奇观,而是该回归到对每一条生命负责、对每一次事故都严肃以待。
对理想i8这场风波来说,现在还远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刻。
理想的这波操作的确让很多车迷点赞,但也把自己、甚至连带测试机构和“对手”都捆绑进了舆论战场。
或许,在风头更紧的时候,能下场做一次真正公开、公平、标准化的对撞直播,让每一位观众都彻底看个明明白白。
否则的话,热闹看完、骂声一片,该信谁还真成了一个谜。
说到底,安全永远是用真车、真场景、真数据说话。
撞击的铁皮之上,是每一个家庭的安稳,虚张声势拼不过一次踏实的透明。
希望以后类似的碰撞测试,别再成了营销噱头,回归本心,别让消费者成了“测试的陪跑”——毕竟,唯有真实标准的事故再现,才能让爱车人放心,也才能给行业带来最靠谱的信任支撑。